游客
题文

在近现代史上,中美日三国之间外交关系风云变幻,跌宕起伏,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依据所学知识,请回答:
(1)1921年华盛顿会议上集中反映了哪两国之间的矛盾与斗争?(1分)这次会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后果?(2分)
(2)二战中,写出中美等国1942年共同签署的宣言名称?(1分)宣言发布的作用?(1分)
(3)1972年后,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中美关系的改变对中日关系有何直接影响?(1分)
(4)放眼未来,你设想中美日三国应构建怎样的外交关系?(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3月,外交部长王毅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说:“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做榜样。”
材料二:自二战结束以来,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道歉和忏悔,从没为纳粹的侵略和屠杀进行过辩解。在德国,承认、反省、铭记纳粹黑暗统治和大屠杀那段历史、决不允许悲剧重演早已成为主流社会的共识。为了让年轻一代牢记历史,德国还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通过学校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正视历史、以史为鉴的人生观。
材料三: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经表决通过: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中国记者专访时说,2015年俄中两国将以双边的形式,举行一系列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联合活动,我们还将继续抵制那些篡改历史、美化法西斯分子的企图。李克强总理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克里时指出,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不让战争的惨痛历史重演。
——上述材料摘编自《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网
(1)材料一中的“1894年”在中日之间发生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果如何?王毅部长强调“2014不是1894,”的寓意是什么?
(2)从材料二概括出,在对待二战的态度上,德国有哪些做法值得日本学习?
(3)材料三中的“国家公祭日”是为了纪念抗战期间哪一城市中被屠杀的30余万中国同胞?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有何意义?
(4)材料四中中俄两国总理的谈话共同传递了什么主题?
(5)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当今国与国之间应如何相处?

某门户网站以“他们改变了中国”为主题制作了一期特辑,以下是部分节选改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写出A、B两处对应的人物。
(2)①、②、③涉及的事件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主题?结合该主题,补充一个历史事件及相应代表人物。
(3)请分别写出④、⑤对应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意义?
(4)结合上述人物,谈谈他们在改变中国过程中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之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住进去躲避风雨。
分析回答:
(1)什么时期什么人开始造房屋?
(2)人类走出洞穴盖房定居有什么重大意义?

2005年 4、5月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大陆访问,让我们看到了中共积极谋求合作,致力于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愿望和努力。请回答:
(1)历史上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分别是在什么时期?
(2)你认为国共两党还会实现第三次合作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次壮举。请回答:
(1)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
(2)长征开始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红二、四方面军于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3)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生死攸关的重要会议,是什么会议?这次会议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4)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有哪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