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是经济逐步发展,专制逐步加强的历史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人享用)。
(1)材料一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材料二:“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商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临安,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 宋朝“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市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 “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ˋ奇才异行者ˊ应举。”
据此回答下列两宋时期商业发展的新气象。
(2)与唐都长安相比,两宋时期的商业,在打破地域限制、打破时间限制上分别出现了什么新的变化?宋朝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了什么管理机构?
材料三:“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工计日领取工资,维持一家的生活。”
(3)材料三中的“机户”、“机工”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材料四、 武帝雄才大略,即位之初,卓然罢黜百家,令后学者有所统一。始分藩国,而子弟毕侯矣。更钱造币以赡用。征匈奴四十馀,匈奴远遁,日以削弱。
——《古代历史史料汇编》
(4)据材料四,概括汉武帝加强统一的主要措施。
(5)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唐太宗、元世祖、明太祖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各一例
材料五、 1368年至1840年是明朝和清朝前期。这一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6)请举出清朝前期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
仔细阅读下列材料
人类历史上各民族和国家从经历了相互孤立、隔绝到彼此交流融合的过程。东西方之间文明的交往很早就已发生。通过商人、使节、游历者、文人学者的来往,各地文明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传播与交往,但和平交往井非是人类相处的惟一方式,在古代,战争和征服在带来灾难和痛苦的同时,也常常不自觉地充当了文明传播与交流的工具。
——摘编自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材料,归纳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反映古代文明交往的历史事件(4分,要求两种方式各一例)。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哪种文明交往方式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漫长的航行后,他和同伴于1492年10月12日突然发现远处有陆地,于是高兴地前往,到了近处一看,原来是座海岛,这个岛就是现在美洲加勒比海上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哈尼岛。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他”是指哪一位航海家?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是哪两个国家?
(3)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图一),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结合图二中的航海路线,指出打破这种局面的三位航海家分别是:
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4)谈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恶事最易做,善事最难行。阿弥陀佛。
材料二:行善者自受其益,作恶者自受其害。我今生今世最大的心愿就是去麦加圣地朝觐。
材料三:救世主不久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因人有罪,信仰上帝并虔诚悔罪的人才能进入天国,否则要下地狱。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分别是哪一种宗教的教义内容?
(2)三大宗教中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是哪一种宗教?请举出中国一位这种宗教的著名人物。
(3)材料二中这一宗教的教历元年是哪一年?为什么定为这一年?
(4)请列举出与材料三中的这个宗教有关的节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的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材料二: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两次改革的内容?
(2)请分别写出与材料中改革有关的一位人物?
(3)材料一提及的改革对该国产生什么影响?
(4)请用一句俗语描述材料二改革的等级制度的的特点。
(5)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改革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又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
(1)材料一这份电文是下达给谁的?这份电令说明对日什么态度?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中共对此事件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材料三:“ ……,全面爆发卢沟桥。 恐怖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共赴难……”
(4)材料三中“全面爆发卢沟桥”有何影响 ?举例说明此事件中英勇人物的抗战事迹。
(5)材料“恐怖南京大屠杀” 屠杀我无辜军民约多少人?
(6)“国共合作共赴难”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农红军改编为_______和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