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淀粉遇碘液会变成蓝色,且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下图是某同学为了“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材料用具:淀粉溶液、碘液、新鲜唾液、清水以及试管若干。
实验步骤:
(1)实验时,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2ml淀粉溶液,再向1号试管中加入2ml清水,向2号试管中加入2ml ,与1号试管形成 。
(2)为了模拟人体口腔内的温度环境,应将1、2号两支试管放在_______℃左右
的水中。
(3)10分钟后,再往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2滴碘液, 试管不变蓝,该现象说明试管中的淀粉已经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了。由此可见,淀粉被消化的最初部位在 ,淀粉最终被消化分解成的产物是 。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后,常导致血糖超过正常含量,刺激体内的感受器,引起激素调节,使血糖含量下降,维持在正常水平;若某人血糖浓度偏高, 尿液中出现葡萄糖, 这可能与 分泌不足有关。
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中,实验组的材料为“淀粉液+唾液”,则对照组的材料应为,两组都加入碘液后,对照组试管变成了____色,说明试管中存在,实验组试管不变色,说明实验组中的已被唾液分解为。
如图所示,将一带叶的新鲜枝条插入盛有清水的锥形瓶中,并把瓶口密封,用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罩住,扎紧袋口,放到光下照射。
(1)不久塑料袋内壁上出现了一些水珠,这些水珠来源于植物的_________作用。
(2)下午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将要熄灭的火柴棒伸入袋中,火柴棒又复燃了,说明袋中___ __增多了,这是植物进行__________的缘故。
(3)第二天早晨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将要熄灭的火柴棒,火柴棒立即熄灭了,说明袋中_________增多了,这是植物进行 ____的缘故。
一些同学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没有伤害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六十天后获得实验数据如图。
(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电脑辐射对 的身体有没有伤害?
(2)实验设置的变量是 ( )
A.电脑游戏种类 B.电脑是否开机 C.大鼠的身体状况
(3)每个实验组都用了8只而不是1只大鼠,目的是。
(4)从图3的A图可看出,电脑辐射影响了组大鼠的体重增长和精子的正常发育。
(5)数据显示,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大鼠的健康有害,这对我们中学生有什么启示?
。
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即有角的雄性在一起活动,没有角的雌鹿在一起活动。有人提出“鹿角效应”假说解释这 种同性聚群现象即:一群形态相同的食草动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风险。
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草原上,兔和鹿的关系是,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2)某同学用狗(能将抛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来)、项圈和棍棒做了如下三组模拟实验,以检验“鹿角效应”假说是否成立:
①甲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两个相同项圈;
②乙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两个相同棍棒;
③丙组同时向流水池中抛出一个项圈和一个棍棒。
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漂浮物的时间。若丙组平均时间(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两组,则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说,本实验中项圈或棍棒模拟的是该草原上的。
930上述实验中,测试时要求甲、乙、丙3组抛出项圈或棍棒的距离 (填“相同”或“不同”) 。
实验探究题(每小题1分,共5分)
根据对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相关探究实验,回答问题:
(1)你怎样快速准确地找到成体蚯蚓的前端?。
(2)蚯蚓的体节数很多,你用什么办法估计其体节数的?又快又比较准确的方法是。
(3)我们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感觉到有刺手的结构是,它有协助运动的功能 。
(4)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同学会经常用湿棉球擦拭蚯蚓的体表,你告诉我其中的道理吗?。
(5)通过玻璃棒或光线分别刺激蚯蚓身体的前端、后端和中间部分,发现它对外界刺激最敏感的部位是身体的。实验结束后,将蚯蚓放回适合蚯蚓生存的自然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