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待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筐曳履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
(1)以衾拥覆 (2)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4)同舍生皆被绮绣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
(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课外文言文阅读
京兆①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资②皆()平均,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翌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愕,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故()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遂为孝门③。
【注释】①京兆:京城地区。②生资:生活资料③孝门:此指孝敬父母,兄弟和睦之家。解释文中划线字的意思。
用现代汉语翻译划横线的句子。
唯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说说田真兄弟后来为什么相互感动,和睦如初了?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不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
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文题:钴鉧潭记,作者:柳宗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啮其涯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予之亟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3)芟山而更居 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之迥 ____________________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和本文都出自柳宗元的手笔,都是《永州八记》中的作品,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乃记之而去(到……去) |
B.犬牙差互(互相交错) |
C.蒙络摇缀(覆盖、缠绕) |
D.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晏子谏因岛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晏子的本意是景公,说他。但是晏子却以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请解释文中三个“使”的意思。
①烛邹主鸟而亡之()②使吾君以鸟之故而杀人()③使诸侯闻之()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使烛邹主鸟而亡之()②请数之以其罪()③以鸟之故杀人()
④景公好弋()⑤寡人闻命()⑥为吾君主鸟()指出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
①吏杀之( )
A.招集差吏杀了烛邹。
B.命令主管官吏杀他。
C.诏告天下人要杀烛邹。
D.告诉手下官吏杀人。
②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
A.派烛邹管好主人的鸟,可是鸟死了。
B.叫烛邹去喂养主人的鸟,可是鸟儿逃跑了。
C.让烛邹去管这些鸟,然而这些鸟都不见了。
D.叫烛邹去主管禽鸟,可是这些禽鸟却亡失了。
③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
A.于是把烛邹召到景公面前谴责。
B.便把烛邹的罪状诏告天下。
C.就把烛邹数落了一顿。
D.于是景公把烛邹召来谴责了一番。结合以上两则关于晏子的故事,说说晏子在说理方面的技巧。
(一)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把“淮北”比为;把“橘”比为,把“枳”比为。
“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
A.生病 | B.疾病 | C.窘迫,尴尬 | D.忌妒 |
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晏子:
楚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大意。
“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