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乃记之而去(到……去) |
B.犬牙差互(互相交错) |
C.蒙络摇缀(覆盖、缠绕) |
D.悄怆幽邃(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塘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注释:①菘:白菜。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及长好学 ②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③尝出行④自是盗者大惭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文中的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你赞同不赞同范元琰的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理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划线的词语。
(1)项为之强____________(2)兴正浓
(3)鞭数十 ____________(4)徐喷以烟本文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白鹤青云图、________________、虾蟆吞虫图
翻译句子下面两个句子。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作者对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请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问题。
甲文《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相委而去()
(4)下车引之()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的“尊君”和“家君”都是敬辞,前者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
B.“元方入门不顾”的“顾”与成语“左顾右盼”中的“顾”意思不相同,前者是“回头看”,后者是“看”的意思。 |
C.“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
D.“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
翻译下面的文言
句子。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甲文用“撤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写出一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你愿意和元方交朋友吗?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则(文略)划线字解释有误的
一项是( )
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多次) |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常) |
C.温故而知新(旧的,学过的知识) |
D.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身体) |
解释下列划线字:
①死而后已: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思而不学则殆:④人不知而不愠:。请按要求选择正确的项。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上面各项属于学习方法的是()
上面各项属于求知态度的是()
上面各项属于谈修身做人的是()翻译下列句子
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x*k.Com]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完成下面小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解释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臣是以无请也是以:②桓侯故使人问之故:
③司命之所属属:④使人索扁鹊索: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桓侯遂死”的原因。(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