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的沙漠红柳
徐 欣
①如果你到过沙漠,极目望去,一望无际,视野里除了漫漫黄沙外,就是苍茫的天宇,你就会对沙漠里的生灵尽失幻想。没有飞鸟的影子,也没有清泉流过,有的只是荒凉干旱的沙丘,肆虐的风沙,不期而至的龙卷风。唯一有可能出现的就是驼影了吧,但这是极少见的。
②当镜头一幕幕从我们的眼前呈现、掠影、定格——浏览后的脑海里便只剩下一片苍凉。蓦地,有一丛绿色从沙丘顶部跃入你的眼帘,于是生命便蓬蓬勃勃地凸现了,在这种恶劣环境中生存的,就是塔克拉玛干的沙漠红柳。
③沙漠红柳的叶子是紧裹在枝干上的,它的枝条细长柔韧,你眼中的一片绿色便是那枝条的颜色。风暴袭来,红柳的枝条迎风呼啸,发出一种尖厉的哨音,就好像是对大自然的一种抗争。红柳以她那柔韧的枝条沐浴风沙,经受磨砺。
④红柳的绿色从三月一直到九月,在风暴渐息的九月,红柳开始结种,红柳的种子是锥形的,种子成熟后,落地,随风滚落到低凹处,风沙过后,种子被埋进沙里,如果没有更强的风暴刮过,在浅层的种子会在两天后冒出嫩芽。红柳的生命力极强,为了找到水分,红柳的根系能蔓延到方圆几公里外,于是一片新的绿色便沿着沙漠那荒凉的额攀缘上升。
⑤流沙满天飞。在与风暴为伍的沙漠地带,沙是流动的,而沙漠红柳的根系和落叶形成的沙层,将它一点点固定下来,使沙漠红柳从低凹处一点点升高,沙漠层就成了沙漠红柳的年轮。
⑥红柳,沙漠绿洲的守护神,像一团生命之火,无论是朝霞印染,还是身披夕阳,她就在沙海中熊熊燃烧,永远不会倒下,永远选择坚强,永远不会放弃一切生存的希望!她成为居住在沙漠边缘的人们赖以生存的支柱。人们以她柔韧的枝条建筑房屋,用她来生火做饭。她的根部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因此人们又称她为菩萨树。
⑦我不由得对这一丛丛红柳万分敬佩。我仿佛看到生活中那一个个像红柳一样的强者。华夏五千年,有多少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在祖国危难、民族沦亡之际,奋起保卫疆土,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不惜把鲜血洒满大地。他们的这种品格和精神,不正是红柳的精神,不正是我们这一代跨世纪青少年所追求的志向吗?
⑧谢谢红柳。您的真情诠释,您站立在生命沙漠上的挺拔英姿,让我们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⑨让我们心心相印,凿通心灵的一眼甘泉,一起呵护好我们来之不易的生命绿洲。 文章第①②两段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什么作用?(5分)
在作者眼中,沙漠红柳有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3分)
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红柳以她那柔韧的枝条沐浴风沙,经受磨砺。(2分)
(2)红柳,沙漠绿洲的守护神。(2分)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请认真阅读第⑦段,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5分)
阅读《藤野先生》中的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①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②“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③“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④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⑤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⑥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⑦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读第①段划线句,根据上下文,请用藤野先生的口吻补充他“想说的话”,并分析为何他“竟没有说”。
藤野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教授,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会用“伟大”去评价他,请结合整篇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文章最后一句话中的“良心发现”“正人君子”分别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别把我当陌生人
尉克冰
⑴“记住,路上,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一切食物和饮料!只要离开位子,回来时一定要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
⑵去年夏天,我坐火车去新疆开会。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没有同伴。出发前,家人这样反复叮嘱我。
⑶刚走进包厢时,我心里很忐忑,不知道这一路上要面对些什么人。一个男人进来了,身后有个四五岁的小姑娘,大概是他女儿。随后,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蹦蹦跶跶地过来了,她妈妈紧跟在后面。整体环境不错,我精神放松了很多。
⑷晚上10点多,我锁好门,把手提包压在枕头下面,躺下。不知不觉,已到深夜。在似睡非睡中,我听到了扭动门锁的声音,接着,“哗啦”一声,门被打开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紧张不已。一个黑乎乎的脑袋探了进来,借着通道幽暗的灯光,我看到那是一个身材高大,样子凶悍的男人。此时,包厢里其他人还在熟睡,我吓得头皮发麻,浑身哆嗦。他打探一番后,挤进门来。我不知从哪里来了勇气,大喝一声:“干什么的?”
⑸“我,我上车呀。”那个男人被我的喊声吓了一跳,接着他把行李拖了进来。原来真是上车的。虚惊一场!
⑹早晨醒来,我赶紧摸了摸枕头下面,包在。随便吃了早点,又躺下看书。中间出去过几次,回来后,我都把杯中剩下的水倒掉。在这样的环境里,当心无大碍。
⑺包厢里,两个孩子在嬉闹,大人们都很安静。我拿出零食吃的时候,挺想给那两个孩子,可担心遭到拒绝,又忍住了。我想,上车前,他们的父母一定无数次告诫他们,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物。
⑻“阿姨,你怎么躺了半天也不下来玩儿?”小姑娘仰着脸,忽闪着大眼睛对我说。
⑼我笑了笑,赶快从上铺下来,和孩子们玩了起来。“阿姨,吃荔枝吧!”小姑娘用她胖嘟嘟的小手递给我一颗饱满的荔枝。我愣了一下,连忙接过荔枝,轻轻地说了声谢谢… …
⑽孩子给每个人都发了一颗荔枝,包厢里的每个人都伸手接着,小姑娘笑了起来,眼睛像弯弯的月亮湖。那颗荔枝,我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吃。小小的荔枝,如同两个世界的缩影。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孩子的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把坚实的锁,紧闭的门彼此敞开了。
⑾于是,在我们的包厢里,。我们的小包厢成了快乐的大家庭。美食共享,格外香甜。我把最好吃的都留给了小姑娘,还抱着她,给她讲故事,把她原来松散的头发编成漂亮的小辫,给她拍了很多照片。孩子对我也越来越依恋,一会儿看不见我,就到处找。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那天夜里,她是在我怀里睡着的。
⑿第三日清晨,快到终点站了,可我的心里却平添了一丝怅惘。车停了,人们如潮水般从车身里漫出。我抱着小姑娘,她爸爸帮我提着大行李箱。孩子紧紧搂着我的脖子,趴在我肩上。就要和他们分别了。我依旧紧紧抱着孩子,我们脸贴脸。她父亲将她抱走那一刻,她哭着大声喊“阿姨”!我心里好难受,背过身去。
⒀手机响了,收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不要轻易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接受陌生人给你的任何食物和饮品!”我笑了笑,走进人海中……(选自《读者》,有改动)请阅读选文,根据提示,将选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空格上。
刚进包厢时,忐忑→深夜包厢门被打开时,A_________→想给孩子零食时,B__________→快到终点站时,C________→与小姑娘分手时,D__________。结合文意,解释第⑾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或许是她离开妈妈太久,我是个母亲,我身上有妈妈的味道。
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结合语境,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对选文第⑽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成人的世界如荔枝皮,粉饰,坚硬,粗糙;孩子的世界如荔枝瓤,莹白,晶透,柔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说本文开头段和结尾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发挥想象,在第⑾段横线处补一段话,将包厢里大人小孩活动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5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弗雷德·皮尔斯的《空气中取水》一文,完成后面问题。
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①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倍多。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据说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从2002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10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张大塑料帆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每张帆网有40英尺×10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加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加仑水。
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南美洲的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注】①英亩呎:体积单位。(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空气中取水”的方法有哪几种,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段中加粗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袋莲
(1)七年前我租住在木栅一间仓库改成的小木屋,木屋虽矮虽破,却因风景无比优美而觉得饶有情趣。
(2)每日清晨我开窗向远望去,首先看到的是种植在窗边的累累木瓜树,再往前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有一片田园栽植了蔬菜和花圃,菜园与花圃围绕起来的是一个大约有半亩地的小湖,湖中不论春夏秋冬,总有房东喂养的鸭鹅在其中游嬉。
(3)我每日在好风好景的窗口写作,疲倦了只要抬头望一望窗外,总觉得胸中顿时一片清朗。
(4)我最喜欢的是小湖一角长满了青翠的布袋莲。布袋莲据说是一种生殖力强的低贱水生植物,有水的地方随便一丢,它就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繁茂强健。布袋莲的造型真是美,它的根部是一个圆形的球茎,绿的颜色中有许多层次,它的叶子也奇特,圆弧形的卷起,好象小孩仰着头望天空吹着小喇叭。
(5)有时候,我会捞上几朵布袋莲放在我的书桌上,它没有土地,失去了水,往往还能绿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它的枯萎也不象一般植物,它是由绿转黄,然后慢慢干去,格外惹人怜爱。
(6)后来,我住处附近搬来一位邻居,他养了几只羊,他的羊不知为什么喜欢吃榕树的叶子,每天他都要折下一大把榕树叶去养羊。到最后,他干脆把养绑在榕树下,爬在树上摘叶子,才短短的几个星期,榕树叶全部被摘光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野风中摇摆褪色的秃枝。
(7)我憎恨那个放羊的中年汉子。
(8)榕树叶吃完了,他说他的羊也爱吃布袋莲。
(9)他特别做了一枝长竹竿来捞取小湖中的布袋莲,一捞就是一大把,一大片的布袋莲没有多久就全被一群羊儿吃得一叶不剩。我虽几次制止他而发生争执,但是由于榕树和布袋莲都是野生,没有人种它们,它们长久以来就生长在那里,汉子一句话便把我问得哑口无言:“是你种的吗?”
(10)汉子的养羊技术并不好,他的羊不久就患病了;不久,他啊也搬离了那里,可是我却过了一个光秃秃的秋天,每次开窗就是一次心酸。
(11)冬天到了,我常独自一个人在小湖边散步,看不见一朵布袋莲,也常抚摸那些被无情断丧的榕树枝,连在湖中的鸭鹅也没有往日玩得那么起劲。我常在夜里寒风的窗声中,远望在清冷月色下已经死去的布袋莲,辛酸得想落眼泪,我想,布袋莲和榕树都在这个小湖永远地消失了。
(12)熬过冬天,我开始在春天忙碌起来,很怕开窗,自己躲在小屋里整理未完成的稿件。
(13)有一日,旧友来访,提议到湖边散散步。我惊讶地发现榕树不知道什么时候萌发了细小的新芽,那新芽不是一叶两叶,而是千株万株,凡是曾经被折断的伤口边都冒出四五朵小小的芽,使那棵几乎枯去的榕树好象披上一件缀满绿色珍珠的外套。布袋莲更奇妙了,那原有的一角都已经扑满,还向两边延伸出去,虽然每一朵都只有一寸长,更因为低矮,使他们看起来更加缠绵,深绿还没有长成,是一片翠得透明的绿色。
(14)我对朋友说起那群羊的故事,我们竟为了布袋莲和榕树的更生,快乐得在湖边拥抱起来,为了庆祝生的胜利,当夜我们就着窗外的春光,痛饮得醉了。
(15)那时节,我只知道为榕树和布袋莲的新生而高兴,因为那一段日子活得太幸福了,完全不知道它有什么意义。
(16)经过几年的沧桑创痛,我觉得情感和岁月都是磨人的,常把自己想成是一棵榕树,或是一片布袋莲,情感和岁月正牧着一群恶羊,一口一口地啃吃着我们原本翠绿活泼的心灵,有的人在这些啃吃中枯死了,有的人失败了,枯死和失败远是必有的事,问题是,东风是不是再来,是不是能自破裂的伤口边长出更多的新芽?
(17)当然,伤口的旧痕是不可能完全复合的,被吃掉的布袋莲也不可能更生,不能复合不表示不能痊愈,不能更生不表示不能新生,任何情感和岁月的挫败,总有可以排解的办法吧!
(18)我翻开七年前的日记,那一天酒醉后,我歪歪斜斜地写了两句话:“要为重活的高兴,不要为死去的忧伤。”围绕布袋莲的繁茂、消失和新生,作者的情感不断变化,请仔细阅读全文,仿照示例,进行概括。
青翠繁茂,心生欢喜——,——,—— ,文章题目是《布袋莲》,却为什么在对布袋莲的描写中多次写到榕树?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11)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文章第(16)段划线句的含义?
生活,我对你心存感激
①也许我们曾经埋怨过自己的身世,也曾经因为某些方面(感情、事业、学习等)的失败而怨天尤人,好像很后悔自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但请别忘了: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该感谢生活。
②山外青山楼外楼,生活富裕且自由2 这应该是我们所处的环境吧!而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呀!生活带给我们的一切我们只有好好地去珍惜才是,绝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如意或者失败,而去埋怨,去破坏我们的家园。
③总相信生活是美好和富有希望的,人生是精彩而美丽的。当我们以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我们就会发现现实并不像你我想象中的那么的恐怖和不公平。就像那墨色的夜幕虽然显得有些可怕,但它也时常困有群星的点缀而显得迷人!即使生活中偶尔有那么一点不顺,我们也不必为此而埋怨或者放弃我们的目标,应该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④人生,有时也需要一些起伏才显得更加有意义,才更懂得如何去珍惜并努力争取。平静的海面固然很美,但乘风吹拂的海面也不失为一种美丽。而且平静有时也显得不够活力,波动也不代表就是不好呀。正如诗人所说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虽然落红是一种生命结束的象征,但这样的牺牲是非常值得的呀。待来年它依然再焕风采,再创辉煌!
⑤我们都会有生老病死。对于这样一个话题,我想每个人都有他独到的见解。我们应该珍惜与生带来的病痛,不需要过分地去想如何才能避免,因为世界万物是有因果关系的。倒不如好好珍惜自己愉快的每一天。生活应该是由许多元素构成的,不管是快乐、欣喜的,还是烦恼、痛苦的,都只是生活的一些元素,并非是全部。是快乐或欣喜,值得我们高兴与回味;是烦恼或痛苦,也值得我们思索与珍惜。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比较完整的。
⑥“落花人独立,细雨燕双飞。”尽管是凄凉了点,但也是一种美景。是人去楼空也好,物是人非也罢,是现实的就要乐观接受。人生快乐有时,痛苦有时,总有些事不能坚持。假如一味地去挽回那些原本就要消失的事物,是不是有些不值得呢?尽管是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去找任何借口,因为做人就应该是这样:不为失败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
⑦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我们只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完成我们需要做的事,就算是失败又何妨?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生活也许不能带给我们满意的东西,但我们可以自己去创造。凭借它给我们提供的条件,生活的本质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美。因为曲折坎坷,我们才知道珍惜它的不易;因为失败,我们才能激志奋发;因为奋发,我们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素质;因为有了提高,所以更求上进。
⑧因为生活给我带来了这些,因此我爱它。这样我时常心存感激。请简要概括一下作者的主要观点。
选文第③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