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英国南哈姆斯18个教区手工业者情况的调查,那里在1850年由鞋匠、木匠、石匠、铁匠、水轮工、茅屋工共计238人,到1910年降至118人(萨维尔:《英格兰和威尔农村人口的减少》,第212页)。出现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机械化和工厂化的冲击 | B.人口流动的频繁 |
C.圈地运动和农业革命 | D.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
“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这是尼克松到访中国的那一天,刊登在《参考消息》头版的列宁语录;“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则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刊登在该报同一位置的毛主席语录。对上述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对当时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的态度并没有根本性变化 |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当时的外交政策 |
C.“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在外交领域的反映 |
D.中美关系的改善在当时是权宜之计 |
由博客演化而来的微博,网民取谐音,戏称为“围脖”。如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带着“围脖”出席“两会”,成为2010年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有人说:“正是现代媒体技术手段的进步,才燃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对这一说法评价正确的是
A.强调只有掌握现代科技才能提高参政的积极性 |
B.认为网上交流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了解民意的唯一途径 |
C.没有看到问题实质在于我国民主化进程加快 |
D.正确揭示了科技发展对民主进程的直接推动作用 |
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士大夫普遍认为:“倭不度德量力,敢与上国抗衡,实以螳臂当车,以中国临之,直如摧枯拉朽。”对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②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仍然固守着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这种认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彻底摧毁
④“倭”指的是日本国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以“中国革命”为主题的红色资源,是发展红色旅游的宝贵财富。其中以三大摇篮即①人民军队的摇篮 ②中国革命的摇篮 ③共和国的摇篮为代表的革命“圣地”,更是中国红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那么,下面对于这三大摇篮,表述最准确的是
A.①:这支人民军队诞生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 |
B.②:此地建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
C.③: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
D.①:延安、②:瑞金、③:遵义 |
如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7-1944)。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