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赵奢)言兵事,奢不能难(驳倒),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危险的场合),而括易言之。使赵(赵国)不将括即已,若比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赵国大将),悉更约束(规定),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带领)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节选自《史记》)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
公将之()  望其旗()
天下莫能当() 秦悉之()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尝与其父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根据乙文内容,用一个成语做乙文标题,并说说成语的意思。
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曹刿的“论战”与赵括“谈兵”有什么不同?说说你的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感叹,资⑤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注释]①逮:及,到达。②邑:同乡。③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④与:帮助。⑤资:借。⑥大学:大学者,很有学问的人。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⑵书映光而读之()
⑶衡乃与佣作而不求偿()⑷成大学()
对文中划线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我愿意得到你家的书,读遍它。
B.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全部读一遍。
C.我愿意得到你家的书,全部读一遍。
D.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读遍它。

文章表现了匡衡什么精神?

6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昂 首 观 之,项 为 之 强。(1分)
②使 之 冲 烟 而 飞 鸣,作 青 云 白 鹤 观。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①项为之强:
②果如鹤云端唳: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文章写了“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这两件事有什么相同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下面划线的字。
(1)夏水
(2)林寒涧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内容理解。
(1)认真阅读全文,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D.文章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既治滁之明年①,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②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丰乐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③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④其山川,道⑤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明年:第二年。②顾:向四周看。③幸:庆幸。④因为本:于是就根据。⑤道:称道。
解释划线的字或短语。
(1)林壑美()(2)行六七里()
(3)晦明变化者()(4)修治滁之明年()
(5)窈然而深藏()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选出下面对甲、乙两段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

A.甲段中“环滁皆山也”从大处着笔,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B.甲、乙两段中“名之者”“山水之乐”“修之来此”的三个“之”的用法相同。
C.甲、乙两段均写到了“四时之景”,但各自描绘的景物特征有比较大的差异。
D.甲、乙两段花大量笔墨描写山泉,绘声绘色,细腻真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结合乙段的具体内容,说说欧阳修取名“丰乐亭”的深刻用意。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晏子③②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③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① 景公:齐景公。 ②霁 (j ì):雨后或雪后初晴。③晏子:名婴,齐国宰相,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④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⑤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意思是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⑴ 晏子景公()⑵晏子曰()
⑶公狐白之裘 ()⑷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以下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雨雪三日天不寒水落石出者
B.坐堂侧阶墨子闻之起
C.公被狐白裘温而知人
D.晏子能明所欲如土石何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从这则故事来看,你认为晏子或景公是怎样的人?(选一人作答)
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请用范仲淹的话来回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