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年前的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甲午以后,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外,拿到中国2.3亿多万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这就导致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
——袁伟时谈甲午战争
(1)结合所学回答,日本“把台湾夺到手”,“ 拿到中国2.3亿多万两的赔款”是怎样实现的?日本在哪一次战争 “输得很惨”?举例说明在这次战争中日本“侵略别国”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 甲午战败和洋务运动的结束不能不说是中国近代化的一次挫折。洋务成果虽不能说完全付之东流,但近代化赖以发展的基础则变得更为薄弱了。在这种形势下,年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
——《甲午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巨大挫折》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举一例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付之东流”的“洋务成果”是什么?“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历史舞台”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科技是一柄双刃剑,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阅读材料
材料一 :
(1)材料一中的图片反映的成果分别属于第几次科技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发明分别给人们的生产或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
(2)材料二是哪些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结果?,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产生了哪些不利因素?
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摘自《全球通史》
(1)所学回答,为实现“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美、苏等国是怎样“保持团结” 的,举两例说明 (4分) 材料三中“同盟国”因“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产生分裂,其正式分裂的标志是什么?(2分)
材料二下图漫画中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正在起劲地扳手腕,他们的另一只手分别摁向控制对方导弹的按钮,赫鲁晓夫满头大汗……
(2)材料二是哪一国际格局的生动写照?“双方扳手腕”的典型事件是什么? “双方扳手腕”的最终结局如何?
材料三下图
(3)“不平衡的跷跷板”反映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何积极意义?
“民主”是无数先贤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党的十八大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许多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不断前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伏尔泰认为: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的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
材料二:陈独秀提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一切的黑暗。
请回答:
(1)材料中伏尔泰提出了什么观点?
(2)陈独秀提出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伏尔泰和陈独秀的共同贡献是什么?
许多人为建立民主制度作出了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批准,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权利法案》
材料四:当民众发现他们在有力的政府的管理下生活安定时……当栽下的幸福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时;当每个人开始品尝自由的果实时……所有这些幸事都会被归功于新政府有利的影响。
——华盛顿的私人信件
请回答:
(3)材料反映了《权利法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该法案的颁布,使英国逐渐确立了什么制度?
(4)华盛顿认为新政府有何作用?写出这个政府建立的前提条件。美国人是如何赞誉华盛顿的。
(5)今天,我们的使命就是践行民主。根据上述民主的演变史,概括民主的本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 ”的含义。
材料二、请政府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举行谈判。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日本下了最后通牒,限四天内答复,否则北京必不可保。请政府被迫全部接受了日方提出的条件。
(2)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近代史上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签订的情况?该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是什么?
材料三 、百年历史,沧桑巨变。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20世纪初,列强给清廷送来了大餐——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长;团结抗战,浴血奋斗,一洗百年民族耻辱……
(3)“20世纪初,列强给清廷送来了大餐”是指什么事情?
(4)结合以上的史料,说说你的感悟。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执政者常常会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对经济政策作出“调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俄)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国家收集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摘自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
材料二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家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前的小块田
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三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等。
——摘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苏俄推行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结合材料分析该经济政策中的粮食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在推行工业化的同时还推行了什么政策?到1936年基本完成该两项政策,在此基础上苏联通过了新宪法,请简要叙述该部宪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什么?罗斯福新政对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了调整,叙述他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