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
近代自美国的佩里利用武力敲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人得以重新认识世界,对西方文明的拜服,促使其决心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上全面学习西方。……
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日本“赌博式”的侵华计划得以奏效,沉重的割地、赔款条约成全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此为节点的60年,“驱逐日寇、抵抗侵略”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主旋律。日本取代欧美列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侵略者后,其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材料二 1954年再逢甲午:走向复兴的开端
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
……这部由毛泽东亲自挂帅、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材料三 2014年又逢甲午:由富到强的节点
2014年又逢甲午年。因为特殊的年份和敏感的钓鱼岛争端,日本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自我“刮骨疗伤”的改革勇气,已经注定了我们的使命任务不能也不会再局限于“战胜日本”。然而,随着美国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在扩军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又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日本”。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甲午年,怎样规划好今后60年的建设蓝图,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对日斗争方针和国际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以上均摘自孟祥青《三个甲午年 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是指什么改革?举例说明日本“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部宪法的地位和意义。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我国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三,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中日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 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列举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最少三项)
(2)材料二 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材料三 是哪一年提出来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你如何评价这个总路线?
阅读材料
材料一: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请回答:
(1)1953—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三大改造,试述其主要内容。
(2)20世纪50—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也出现了严重失误,请你举出两件具体事例。你认为政府制定政策要注意些什么?
材料二:“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许多“豪言壮语”,如:“没有万斤的思想,就没有万斤的收获。没有万斤的指示,就没有万斤的措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定能做得到。”
请回答:
(3)你认为这些“豪言壮语”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这时,礼炮在军乐中惊天动地地鸣响了。那是由54尊大炮同时发出28响,将那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材料二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他是谁?
(2)材料二中“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标志是什么?“站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材料三 美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顾问委员会主席芮立(Elizabeth Wrlight)说:“我认为大多数人会同意这次会议是最激进的变化之一,也许是中国几十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因为它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我认为,从一个实际的角度看,这些变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
(3)材料中所述“这次会议”指的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决议,使之“彻底改变了中国从1978年到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发展方式”?
材料四 2010年10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希腊议会发表演讲时说:“今天,中国虽然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贸易规模等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GDP仅相当于希腊的八分之一,全国贫困人口是希腊总人口的3倍以上,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仍然比较落后。”
(4)看了这段话后,你有何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东南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A.西汉时期 | B.三国时期 |
C.南宋时期 | D.隋朝时期 |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3条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食以农桑为本。
——《元史·食货志》
材料二:
图一图二
(1)材料一出自谁之口?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举出反映这种思想的具体措施。(2条即可)
(2)图一是什么时期开凿的运河?新线路开通后,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哪里?
(3)图二反映的运河与图一反映的运河相比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