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纵观美国历史,美国善于变危机为转机,变机遇为机会,实现跨越发展、持续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根据下面两张图片,分别说明美国在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面临怎样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谈谈美国在把这两次危机变为转机中,怎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美国抓住历史机遇,后来居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举例说明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成就?(1例即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都面临着法西斯主义的严重威胁。美国从什么事件开始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阵营中来,和中国、俄国等国家一起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珍贵的历史照片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那一时期所发生的故事。
(1)你知道图一"巨头"们参加的会议名称吗? 请写出任意一位的名字和他所属的国家。
(2)图二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其中一位在1933年总统就职演说中说"真正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你知道当时让他的国人感到"恐惧"的是什么吗?为克服这一"恐惧"他采取政策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你知道这两张合影分别发生在哪两个历史时期吗?
纵观世界历史,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改变世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4年,英国煤炭产量已经达到4 400万吨,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第一大产煤国。从此,英国到处建立起大工厂,哪些高耸入云的烟囱喷出缕缕烟雾,庞大的厂房发出隆隆的轰鸣,打破了原来中世纪田园生活的恬静。
--《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深化:低碳之路》
材料二
(1)材料一所述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英国中世纪恬静的田园生活被打破后,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2)19世纪中期,强大后的英国对中国发动了什么侵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二中图1、图2所示交通工具的发明者分别是谁?(2)中国能自行制造这两种交通工具开始于什么时期?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回顾历史,列出新中国在经济、外交方面具有创新性的政策(或方针)各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5年春,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是,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越来越想牺牲团结。因此,随着和平的到来,大同盟也因内部的不和而走上分裂……
--摘编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列宁预言:"远东的全部外交使和经济史使人毫不怀疑,在资本主义基础上,要防止美日之间日益尖锐的冲突是不可能的。"
材料三近代英国政治家亨利·帕麦斯顿说:"我们没有永久的盟友和永久的敌人,我们只有经常的、永久的利益。"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斯大林所说的"共同敌人"是谁?列出二战中"同盟国"团结合作打败共同敌人的两个事例。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大同盟"正式分裂的标志。
(3)二战中哪一事件证实了材料二中列宁的预言?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国家间合作或冲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面对当前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国应当如何应对?
李鸿章是晚清重臣,中国近代化的先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鸿章提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超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19世纪70年代出任直隶总督后,综观世界各国的发展,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原因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的认识。
材料二李鸿章大事年表摘录
1863年,奏准设立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人才。
1865年,署理两江总督,创办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
1871年,与曾国藩会奏陈兰彬选聪颖子弟赴美国留学。
1872年,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
1875年,奏设开平矿务局。寿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开始着手组建北洋海军。
1879年,奏设上海机器织布局。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请政府内部哪一派别的主张?这个派别的主张的主观目的是什么?
(2)写出材料二中李鸿章所创办的军事、民用工业各一个。
(3)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写出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
(5分)综合探究:
【思想篇】
(1)图一、图二分别让你能联想到哪些重大的思想运动?
【政治篇】
(2)根据图三指出秦朝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写出①出空缺的内容。根据图四说说②出空缺的内容。
【改革篇】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材料三 1883年,日本人在东京的鹿鸣馆仿照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进行活动。
(3)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4)材料三现象的出现,源于日本19世纪中期的哪一改革?反映了哪一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