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题。
专注造就成功
①《列子》记载,楚国钓鱼高手詹何,他的钓鱼线只是一根单股的蚕丝绳,鱼钩是用如芒的细针弯曲而成,渔竿是楚地出产的一种细竹。凭着这套钓具,再用破成两半的小米粒作钓饵,不用多少时间,詹何从湍急的百丈深渊激流中钓出的鱼便能装满一辆大车。而他的钓鱼线没断,鱼钩也没直,连渔竿也没弯。楚王听后很好奇,问他诀窍。詹何回答:“当臣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是念,投纶沉钩,手无轻重,物莫能乱。鱼见臣之物饵,犹沉埃聚沫,吞之不疑。”
②詹何能够创造出如此大的奇迹,靠的是专注精神。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客观等诸多方面,可专注是必备的心态。专注是一种执著、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你做事专注,成功离你就不会远。
③人生有限,不可能每件事都去尝试,更不可能在每方面都取得成功。现实生活中,不乏聪明才智之人,有的甚至智力超群,但是他们总爱在做一件事时却想着另一件事。他们有太多的爱好、欲望和想法,唯独缺少专注精神。若要有所成就,就应培养自己专注的习惯,不管身边多么喧闹,静下神来,心无旁骛,专心处理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才能把事情做好。
④专注造就成功。沃伦•哈特格伦很小就做了一名挖沙工人。挖沙工作是漫长又辛苦的工作,这让沃伦•哈特格伦下决心要成就一番事业。从1969年开始,他每天收集150个标本,共做了大约300万字的笔记,终于找到了南非树蛙的生活规律。同时,他从这些蛙类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极为罕见的一种能预防皮肤病的药物。他因此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研究南非树蛙的专家,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
⑤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他的1000多个发明,涉及光、电、磁等诸多方面,他像是一个“通才”。但他的“通”,是建立在每段时间只专注于一项发明基础上的。反之,就什么发明都搞不出来。
⑥孔子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专注之人,确定目标后,能够凝神聚气,心不妄动,执著如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使自己的能量发挥至极限。即便遭受挫折、遇到诱惑,也勇往直前,直至成功。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第①段引用的故事是(用一句话概括):①    。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 ③ 。
文章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下列名言不能作为道理论据来论证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
B.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
C.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D.尽力做好一件事,实乃人生之首务。

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悟?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非文学作品阅读。

小舟接到校学生会通知,要求出一期黑板报,内容是介绍全球新冠疫苗研发情况。他收集了以下材料,但对材料分析没把握,请你参与,完成阅读研讨任务。

材料一:

新冠疫苗研发,一场全球烧钱竞赛

为了和新冠疫情抢时间,各国政府、药企正在投入巨资加快新冠疫苗上市的进程。现在全球的共识是,新冠疫苗必须要在12﹣18个月里完成研发,开发出的疫苗同时必须具备大规模生产部署能力,以便全球投放使用,这种速度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在人类历史上,麻疹疫苗的研发用了9年,埃博拉疫苗用了16年,脑膜炎疫苗用了41年。

目前新冠疫苗均处于临床一期试验。在中国,陈薇院士领衔的基于腺病毒载体的Ad5﹣nCoV目前进展全球最快,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进一步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随着疫苗研发的推进,全球范围内的疫苗烧钱大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摘编自《华尔街见闻》2020年4月26日)

材料二:

全球COVID﹣19(新冠病毒)候选疫苗研发情况图(截至2020年4月18日)

全球COVID﹣19候选疫苗研发进程

材料三:

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新华社北京 5月26日电 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日前发表论文,介绍了中国团队开发的一种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

这项临床试验由中国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和江苏省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凤才教授等人领衔的团队开展,参与试验的108名成年志愿者被分成不同组别接种了不同剂量的疫苗。陈薮指出,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最新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据悉,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

专家们强调,加强国际合作对于加快新冠疫苗攻关至关重要,不应将新冠疫苗研发视作一场竞赛。现在有很多关于年底前能否开始生产疫苗的争论,各方压力很大,但“我们所有人应清醒地知道,我们需要的是安全有效性得到验证和认可的疫苗”。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20年5月27日)

任务一:结合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麻疹疫苗的研发用了9年,埃博拉疫苗用了16年,脑膜炎疫苗用了41年。”这句话表明人类历史上研发疫苗成功并不容易,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  

(2)“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说明我国新冠疫苗已经研制成功,可先期生产,投入市场给全球新冠肺炎患者使用。  

(3)“我们所有人应清醒地知道,我们需要的是安全有效性得到验证和认可的疫苗。”专家说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现在争论年底前能否开始生产疫苗没有意义,要有耐心等待,以确保研制的新冠疫苗真正安全有效。  

任务二:材料二图表反映了全球新冠病毒候选疫苗研发情况,请你概括两条主要信息。

任务三:小舟觉得,材料一的标题并不恰当,你认为呢?说出理由。

文学作品阅读。

为向建党百年献礼,校电视台摄制组拟把下面的小小说拍成微电影,邀请你一起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剃头匠

旧时,管理发的师傅叫剃头匠,赵巍的父亲就是。在赵巍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父亲拖拉着一条腿,拿着推剪剃刀,弯腰佝背给客人理发剃须。

赵巍平时是不去父亲店里的,他怕父亲逼他学剃头。父亲不介意赵巍对自己职业的不敬,没事还拿赵巍开玩笑,说赵巍小时候抓周,“官印”和“元宝”都不拿,硬提着剪子不松手,还说赵巍的手指细长,拿剃刀稳当,天生就适合做个剃头匠。

赵巍有学要上,自然不会学做剃头匠,却在小学的时候,差点因为父亲的职业和同学打一架。这事也不能怪赵巍,是一名叫冷锋的同学主动挑起的。生在干部家庭的冷锋,在班里看不起赵巍,认为赵巍除了学习好,没什么可骄傲的,并学着赵巍父亲走路的样子,对同学们说,看看他父亲,就是个瘸子,整天拖拉个腿,给别人剃头滑稽极了。

这话传到赵巍的耳朵里,可把赵巍气坏了,当面找冷锋对质。

“冷锋,你说谁爸是瘸子?”

“是你啊!你爸拖拉个腿,不是瘸子,是什么?”

“我爸是战斗英雄,不许你这样侮辱我爸,”赵巍握紧了拳头,脸红红的,不知道嘴里怎么会冒出这样一句话。

“战斗英雄?赵巍,你骗谁啊!谁听说过战斗英雄没工作,专门给人剃头的吗?”冷锋哈哈大笑起来。

赵巍两眼喷火,像个斗架的公鸡,冲着冷锋大喊:“不许你侮辱我爸,我和你拼了。”一下子冲了上去。

围观的同学赶紧将两人分开,并有同学迅速告诉了李老师。

在李老师面前,赵巍羞愧得不敢抬头,李老师叹了一口气,拍了拍赵巍的头,说:“孩子,记住。你爸爸是个英雄,虽然他身有残疾,却不要国家养活,也不求别人施舍,凭自己一双手,养活一家人,不容易啊!你回班可以说爸爸是个战斗英雄,老师会帮你的。”

在当天的课堂上,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赵巍的爸爸老师认识,他家所在的居委会王主任是老师的朋友,知道赵巍家的情况。王主任说赵巍爸爸是参加过老山前线战斗的,那条伤腿是战斗中负的伤,最后告诉同学们好好相处,要学会尊重长辈。赵巍在底下坐着,眼睛里泪花点点,他知道,自己的爸爸是从小患小儿麻痹落下的残疾,是老师帮他圆了谎。

赵巍到底没有接父亲的班,而是学了医。手里握的不是剃刀,而是手术刀。父亲在赵巍接到医学院通知书的那天中午,特地办了一桌酒宴。记得父亲当时喝醉了,一边喝酒,一边说,咱这手艺传男不传女,可惜到了我这一代要失传了。罪孽啊!

赵巍笑了,他赢了,谁说抓周拿了剪刀,就一定做剃头匠啊!

赵巍在医院工作兢兢业业,现在成了所在科室的主任,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让老父亲看到自己的成功,记得父亲临终前,流着泪和自己说:“孩子,你是对的。做医生比剃头匠体面多了,咱这手艺不中用了。现在大街上剃头的,大多不进理发店,改去什么美容院了。唉,爸爸是跟不上时代了!”头一歪,就走了。赵巍心里空落落的,鬼使神差留下了那一套剃具,没有让它们与父亲一起下葬。

新冠肺炎越闹越凶,开始有人死亡了。赵巍和同事们严阵以待,每天进入工作间,都全副武装。口罩、防护服、手套,一样不能少。

“今天又有两个死亡病例。”护士小丽说。

“通知家属了没有?”赵巍问。

“有一人是流浪汉,口齿不清,被巡警送来后确诊的,寻找不到家属。”小丽回答道。

赵巍愣了一下:“哦,那就直接通知殡仪馆吧。”

“不,等等。”赵巍像想起了什么。

“流浪汉也是人,没有家人,也要体体面面地走,那头发胡须也该理理了。“赵巍自言自语道。

“可谁愿给死人理发啊!再说,疫情如此严重,到哪找人呢!”小丽说。

“我来。“赵巍脱口而出。

他想起了父亲,那年街道失火,一家三口烧死了,没有理发店、美容院愿给死人修发洗容,因为给死人修容,以后谁还找你理发,不吉利啊!于是,街道主任没办法了,找到了闲居在家的父亲,老人家二话没说,带上工具就去了,临走一分钱没收,从此封了剃具。

“该给剃具解封了,让我也做一回剃头匠。”

赵巍在心里默念道。

(选自江山文学网 作者 泉坞山人 有删改)

任务一:摄制组想作前期宣传,请你根据小说内容,用简洁的语言给这部电影写一个剧情介绍。(60字以内)

任务二:摄制组认为文中画线部分父亲言行的描写不够真实,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任务三:为帮助演员深入把握小说,请就文中“剃具”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

任务四:摄制组对“谁是小说主人公”争论不休,对此话题你怎么看?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致孩子

夏风

亲爱的孩子,今天你所见到的,是你出生以来,从未见过的场景。

城市实行管控,学校推迟开学,街道空无一人,社区闭门禁行。

这是你正在面对的世界你从未想到,也不曾预见。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

你不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今天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

瘟疫无情,你看见科学家废寝忘食地研究病理,他们在寻求规律;人生无常,你看见医疗队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他们在捍卫生命。能够在不确定中确定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在当下所付出的行动,以及对未来所持有的信任。

人类世界进程中,无论是面对饥荒、瘟疫、灾害,还是历经坎坷、跌宕、艰险,我们始终在不确定中确信﹣﹣光明能驱逐黑暗,知识能消褪愚昧,温暖能融化寒冰。

成长的过程,是认识未知世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掌握世界规律的过程。

人类一直在与自己的无知做斗争,与影响生存的不确定性做斗争。正如对疫情的防控,我们在奋力拓展知识的边界,探索科学的路径。这个过程充满艰辛,乃至需要付出生命。这些获取的知识、积累的经验、汲取的教训将代代相传,让人类得以应对未来世界的挑战亲爱的孩子,你今天所学习的内容,都是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世界在加速发展,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纷至沓来,我们会面临很多突如其来的风险和困境。无论今后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现在所需要确定的是﹣﹣好好学习,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愿你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应对世界的挑战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愿你有果敢的行动措施,面对人生的风暴时,不至于举棋不定。愿你也能像今天为我们而战的人们一样,胸怀责任,肩负使命亲爱的孩子,请为自己的未来写一份预案,用行动去响应。

女孩怎么也没想到,见妈妈最后一面,是在妈妈被送到医院隔离前。可当妈妈去世时,她只能追着开往殡仪馆的车,一个劲地哭喊着“妈妈”。

空旷的路,寒冷的风,再也没有妈妈的回应。这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不幸。

亲爱的孩子,有些人逝去,你会看到相关的报道;有些人逝去,可能只是第二天报纸上的一个统计数字。可是,希望你多年以后回首今天所发生的一切,眼前不仅仅是一个个数字。因为,即使是个数字,也代表着一个生命。你要透过这些冰凉的数字,看到那一个个突然破碎的家庭,看到那一双双满含泪水的眼睛。

悲悯是世界上伟大的情怀。只有当你的眼里有了一个个人,你的内心才有真正的悲悯。

请相信,我们对这个世界所做的一切,最后可能会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

很多年后,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请从人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去用心感悟,去身体力行。

在考虑后果时,在做出选择时,在付诸行动时,希望你永远心存敬畏,永远满怀深情,真正去体察每一个人的处境,关心每一个人的冷暖,共情每一个人的命运。

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是父母的孩子,是孩子的父母。他伤心,一家人伤心;他快乐,一家人快乐;他的幸福,是一家人的幸福;他的不幸,是一家人的不幸。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每一个生命都渴望点滴温情。请用你的溫度给他以温暖、用你的爱心给他以信心。纵然生活充满艰辛,让心灵不要麻木。人性的光辉,会化作深夜最闪亮的星。

今天的瘟疫里,有未来的疫苗。

从出生至今,你打过百白破疫苗,你接种过麻疹疫苗、水痘疫苗。这些疫苗,都在为你的身体抗御病毒和病菌。

亲爱的孩子,愿今天所发生的一切能够成为你人生的疫苗﹣﹣在你一生当中,为你应答良知,祛除烦乱,净化心灵。

愿你的人生能美好,有正直的品格,有容智的才识,有健康的身心。

每一个孩子都好,未来就好。

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选自《中国教师报》,有删改)

(1)上文以“孩子”为言说对象,其写作目的是  

A.说明疫情为什么来临

B.解释疫情为什么可怕

C.强调疫情需要孩子们参与

D.阐述疫情给孩子们的启示

(2)前面四个部分思路较难把握。为帮助同桌理清行文思路,一位同学写了下面一段文字。请你在下面空白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这个世界永远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应该①  一努力在“不确定”中找到一种“确定”找到了“确定”还不够,还要②  ,为不确定的未来增加确定性。

生活中总有苦难和艰辛。看到别人的苦难和艰辛,内心要有真正的悲悯。怎么才能让内心有真正的悲悯?③  。具体而言,就是换位思考,用心感悟,身体力行。

(3)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写出第五部分画线句中“疫苗”一词的本义和比喻义。

(4)上文在家长朋友圈传播很广,点赞很多。请你多角度探究其原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会飞的太阳

丁立梅

①去一个老宿舍区找人。

②老宿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平房,一字排开,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的。每一小间里,住一户人家,一家老小,都挤在这一小间里。【A】年里不消说鸡犬相闻,就是彼此间轻微的呼吸,都能听得见﹣﹣当然,这都是从前的事了。

③如今,这些老房子蜷缩在几幢高楼后,终年难得见到阳光。屋顶的瓦片上,爬满了岁月的绿苔。草也跑来凑热闹,一簇一簇的狗尾巴草聚集在屋顶上,春天绿着,秋天黄着。墙壁上涂抹的白石灰,早已斑驳得不成样了,露出大块大块难看的伤疤。

④在老房子里长大的孩子,一俟羽翼丰满,立马就飞了。他们飞走后,再不肯回头。留守在老房子里的,就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老人们念旧得很,住惯了的老房子,已然成了他们的亲人,难丢难舍。

⑤我去时,是冬天。冬天的阳光,见缝插针地,从高楼的缝隙里,漏下一点两点来。我看到几个老妇人,怀里捧着棉被子,在那一星点的阳光下,展开,一边拍打,一边闲闲地说着话。阳光移开去了,她们就又捧着棉被子跟上去。她们看到诧异地站在一旁的我,笑了,对我解释道“我们在赶太阳呢。”脸上是一派的安宁祥和。

赶太阳?多好的一个词语!【一问一感叹,隐藏着从“怔住”到刹那感悟的激动与欣喜。】我在这个词语前怔住,从此铭记在每当我觉得湿冷清寒,觉得灰心失望,我就把这个词语掏出来暖暖。人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追求,才能获得你所需要的温度。

⑦连续的阴雨,天像破了似的,滴答滴答个没完没了。

⑧家里的衣物,摸上去都是潮乎乎的,连人也似乎是潮乎乎的人了。南方的梅雨天,总是让人难耐。

⑨小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感觉,雨天里他们照旧玩得兴高采烈。他们穿了雨鞋,偏寻着洼地积水走,一脚踩下去,击起水花一朵,他们乐得哈哈笑。【B】

⑩五岁的小侄儿,也跟着别的孩子,去踩洼地的积水玩,不时快乐地尖叫着。他还叠了一些小纸船去放,边放边唱着别人不懂的歌。

⑪又一阵雨来,他被“捉”回家。他四下里看看,突然问我:“姑姑,你有彩笔吗?我想画画啦。”

⑫我赶忙找了纸笔给他。他握笔在手,大刀阔斧地作画。【“大刀阔斧”,大词小用,让人忍俊不禁。】

⑬他先画一幢房,房子歪歪扭扭的,上面开满门和窗。屋顶上都开着。

⑭我问:“为什么画这么多的门和窗啊?”

⑮小人儿告诉我:“是为了让小猫小狗进来呀,还有小鸟进来呀,还有小兔子小熊进来呀……”

⑯我失笑不已,小人儿大概准备开动物园了。

⑰他又开始画树和花。树们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弯着长的,有斜着站的,有躺着睡觉的。一律是山花插满头,花朵儿小果子似地挂着。

⑱问他:“哪有树是这样长的?哪有花是这么开的?”小侄儿不屑地一撇嘴,答:本来就是这样长的呀,本来就是这么开的呀。

他埋头继续画着,大笔一挥,他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太阳,太阳的光芒从天上一直拖到地上,把房屋罩住了,把树和花朵罩住了。他再刷刷几笔,给大太阳加上了一对硕大的翅膀。【C】

⑳我问:“太阳怎么长了翅膀呢?”

㉑小侄儿头也不抬地说:“太阳本来就有翅膀啊,下雨的时候,它飞出去玩了,一会儿,它还会飞回来的。”

㉒我被他的话击中,愣愣地看着他。小人儿却无知无觉,继续沉浸在他的笔下。原来,无论天空如何阴霾,太阳一直都在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因为,它长了一对会飞的翅膀。

(选自《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删改)

(1)一位同学认为,阅读时需要关注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他已做了两条批注,请你在②⑨⑲段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补写批注。

(2)学习全文后,老师请一位同学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第⑤段。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是最恰当的?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A.温情,舒缓 B.同情,沉重 C.愤怒,激昂

(3)参考下面材料,结合全文,探究题目“会飞的太阳”的内涵。

对于文学,丁立梅认为最大的力量就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教会人如何去爱。她希望自己的文字是阳光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给人真切的安抚与慰藉。

(选自姜锋《丁立梅专访》)

非文学作品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近视漫谈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在视网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网膜脱落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

图表一(出自《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图表二(同图表一)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衡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网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2)文中插入两个图表,有什么效果?

(3)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英尺(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