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井冈杜鹃红
刘华
①“1929年,第三次反围剿期间,井冈山青年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参加了红军。临行前,二人相约,来年相会在杜鹃花盛开的时候。”
②我来了,我已经收到了你的邀约,柔情似水的江南,留不住我茫然的脚步,林中飘荡的倩影,就像我落寞的心灵。我匆匆前行,为了采摘一片绿盈盈的清静,我寻寻觅觅,为了追回那个红艳艳的花期。
③就这样走,一直走进山的深处、云的深处、春的深处,一直走到林的边缘、崖的边缘、梦的边缘。路在崖边断了,花却在崖下红了。
④就这么悄然地绽开。一枝枝、一簇簇,伫立在村舍边、山溪畔,是娇羞的,也是热切的,拨开潇潇春雨,撩起蒙蒙晨雾,翘望着春的来路;一团团、一片片,是娴静的,也是野性的,往泉声里躲,往林深处藏,却是藏不住的春色满山流淌。
⑤我涉过溪洞寻找你的踪迹,我真切地听到你的山歌了,那妙龄的山歌唱得瀑在奔泻、云在翻卷、花在怒放。我攀上山岩仰望你的容颜,我清晰地看到你的眉目了,那青春的笑颜映得瀑生虹影,云若霞飞,花作浪涌。
⑥我来了,沿着当年你走过的路。你还在守望着山路,约会着花期吗?
⑦“杜鹃花还没有开,林同生已经牺牲在了八面山。当年春天,昊月娥也遭抓捕,敌人逼她带路,吴月娥将计就计,将敌人引上了悬崖。”
⑧密密匝匝的鹃林,绵延十里的花廊,随着带雨的山风且歌且舞,伴着嶙峋的怪石同吟同唱。
⑨我看到你了,你就是在这里被捕的吗?我看到你了,你就是这样穿过蓄势待发的花山,把敌人带上断魂的悬崖?你就是这样以花一样的生命,制成了箭一般的武器?
⑩你要走了吗?你已经不记得相约花期的诺言了吗?你要走了吗?你难道不珍惜合苞待放的花季吗?你一定要去吗?
我目送你走向深邃。深深的荆丛、深深的林瘴、深深的险境。你看到了吗?十里杜鹃林为你轰然点燃,燃得蓬蓬勃勃,燃得汪洋恣肆。我目送你走向崇高。高高的峰峦,高高的林梢,高高的悬崖。你听到了吗?在你的脚下,猎猎飘扬的红,交织在一起,织成彩练,织成灿烂的花季。你一定要去吗?
“趁敌不备,吴月娥拖住敌军官跳下了深渊。第二年,井冈山上漫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人们传说,那是吴月娥姑娘的鲜血染成的,所以,叫它‘井冈杜鹃’。”
你纵身跃下,比瀑更果敢,比鹰更刚烈,比云更飘逸。你的秀发栖在绝壁,长成了迎客松;你的声音洒在谷底,长成了井冈兰;你飞溅的青春,落在山脊是杜鹃树,落在山下是映山红。
我记得,你曾深情凝望。我想,你是在向鹃林中的古松致意。那些多姿的古松,是威武挺立的战士,是凌空长嘶的骏马,是昂首探海的蛟龙。它们是杜鹃眼里的英雄吗?它们是杜鹃心中的怀念吗?千般缱绻万种风情,令你感动,令你留恋,而你义无反顾。
我记得,你曾回眸一笑。我想,你是看见我了,那笑意照耀了漫长的岁月。含着露、含着情、含着晶莹的心事,偎着春光、偎着井冈、偎着不败的花季。灿烂而温存、多情且奔放,年年岁岁,以浓墨重彩,把生命的热情抒发得如此浪漫动人;执著而坚韧、自信且骄傲,岁岁年年,以脉脉深情,把红色的传说演绎得如此扣人心弦。
一树树的花团锦簇,一树树的火一样的人生。路在脚下红了,花在路上伸展。花与路形影不离,路与花魂牵梦系,饱经风霜却无怨无悔,岁月无痕却烂漫无涯。一生就为了这一次盛开。开放,便无私地袒露出全部的美丽,即使搂抱着岩石的虬根也春情漾动,即使是一柄柄花蕊也春意盎然。
在梦的边缘,我踏花归去。你掠过林间,俏立枝头。花在心里昂首,心在花中绽蕊,有许多的秘密被花映红了,有许多的心愿被花催醒了。短暂的花事,竟是这样的壮观。从三月到五月,从早春到初夏,从昨天到今天,从丘陵到峭岩,从山野到庭院,从自然到心灵,五彩缤纷的繁花,把次第到来的花期连缀成一个完整的春天。
灿烂的花季,竟是这样的漫长。漫长得像一次精神游历,走过花的季节,走过花的世纪。第①自然段,作者以林同生告别心上人吴月娥这一历史画面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简要分析。(6分)
答:
怎样理解“路在脚下红了,花在路上伸展”在文中的含意?(4分)
答:
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杜鹃,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分)
答:
联系全文,说说你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5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墨子“义”探微
徐华
有关“义”的论述,是墨子思想学说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览《墨子》全书,“义”是贯穿其间的一条主线。
墨子所讲的“义”,归结起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义行”,二是“义政”。所谓“义行”,首先便是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杜绝任何不劳而获、非法攫取的企图;同时,作为个体,还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所谓“义政”,就是要“爱民”、“利民”,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在墨子看来,这既是为政者的职责所系,也是判断其得失成败的标准。
可见,墨子倡导的“义”,内涵相当丰富,不仅是为人处世的准绳,同时也是执政治国的理念。墨子的十大主张,几乎都是以此为底蕴展开的。墨子认为,平常之中处处皆可“见义”、“行义”,走在路上看到有人背不动米而及时伸出援手是“义”;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从而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人民安居乐业,则更是“义”。因此,不能因为“义”小而轻视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便畏缩退却。
墨子还分析了当时社会“少义”甚至“无义”的主要原因:一是不愿,二是不能,三是示范群体的集体缺位和失范。在《贵义》篇里,墨子就曾严厉批评了当时那些所谓的“知识精英”们“坐而言义,无关梁之难,盗贼之危……然而不为”的消极态度,谴责了为政者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不惜置天下人于水火之中的恶劣行径,呼吁他们改弦更张,多为百姓着想,为国家、为社会“不扣而鸣”。
针对上述问题,墨子提出了四条解决办法和思路:首先是使人们明白“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的道理,充分认识到“行义”乃是“两全”之举:今天别人有了难处,你去热情帮助,明天倘若你遇到了困难,别人不也会如此吗?只有将心比心、相互扶持,大家才能共渡危急、共襄前行。其次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举公义,辟私怨”,使善者能真正得赏——“举而上之,富而贵之”,恶者终得其罚——“抑而废之,贫而贱之”,藉此鼓励和促进人们“向义”、“践义”,自觉地以“义”为贤、以“义”相亲、唯“义”是尊,并对“不义”者产生震慑效应。再次是示范群体自身应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墨子所以“非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欣赏歌舞能使人感到愉悦和舒适,而是认为在当时财用不足、民生维艰的情况下,为政者却只顾自己寻欢作乐,这样的行为,是其该做的吗?所谓“义者,正也”,如果连最高权力者自己都不能“行义”,反倒经常地“毁义”、“害义”,那又如何教民众去“为义”呢?最后,就是各尽其能、同心协力,“然后义事成也”。
总之,墨子对于“义”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认为它是“天下之良宝”,是达成其所希冀的“大不攻小,强不侮弱,众不贼寡,诈不欺愚,贵不傲贱,富不骄贫,壮不夺老”、“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的美好愿景的基本前提与必要条件。墨子关于“义”的学说,与儒家“义”的学说相比,其特色更加突出,内涵更加丰富,实践性也更强。它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并加以借鉴。(有删节)下列关于墨子“义”的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义”的论述是贯穿《墨子》全书的一条主线,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义行”和“义政”。 |
B.墨子提倡尊重和爱护他人的劳动果实,社会成员应通过努力获取利益,反对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同时尽己所能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
C.为政者应爱民利民,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宁;这不仅是为政者职责之所在,也是评判其成功的标准。 |
D.墨子认为不能因“义”小而不为,也不能因为在行“义”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便停止;因此,生活中时时处处可“见义”“行义”。 |
下列不符合墨子倡导的“义”的行为的一项是()
A.尊重和爱护他人劳动果实,任何人都应该亲自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消灭好逸恶劳思想。 |
B.每个人都应积极履行自身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乐于助人,经济上共同富裕,文化道德上共同提高。 |
C.统治者要“爱民”、“利民”,满足人民的所有愿望,及时解决人民的困难,大力发展经济,休养生息,让百姓富裕,社会安定太平。 |
D.统治者以天下百姓的福祉为追求,孜孜不倦,勤勉行政,让人民安居乐业。 |
下列不属于墨子用来解决社会“不义”甚至“无义”的办法和思路的一项是()
A.提高认识,要让人们明白“行义”可以双赢,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
B.加强制度建设,激浊扬清。一方面要让“行义”者得到经济和官职等现实奖赏,促进人们“向义”、“践义”、亲义、尊义,同时也要让不义者得到严厉的惩罚,达到震慑目的。 |
C.最高统治者率先垂范,树立榜样,勤俭节约,带头不欣赏歌舞,寻欢作乐,追求享受。 |
D.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长处,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相互帮助,同心协力。 |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小题。
舒马赫:永远的冒险家
一年前,当44岁的车王舒马赫再度宣布退役时,许多人认为他会回归平凡,逐渐失去与生俱来的冒险精神。
然而,伟大的车手不会在挑战冒险的道路上踩下刹车,即便是在退役之后,他依然在享受挑战极限的乐趣。几天前,圣诞节后的喜庆尚未散尽, F1车王舒马赫在法国阿尔卑斯山麓参加极限滑雪时,突然遭遇意外,头部严重受伤。消息传来,无数车迷感到震惊,也感叹命运的诡异多变。人生有各种各样的意外,就是车王也不能幸免,人们在祈福车王,希望他能平安无事。
表面上看,舒马赫受伤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事件,实际上不然。舒马赫自小到大就是一位喜欢冒险的勇士。无论是在赛场,还是在生活中,冒险已经渗透到他的血液之中,其骨子里“挑战极限”的天性永远都未曾改变,“不断超越”是舒马赫在赛场上和生活中的信条。尽管在宣布退役和第二次复出之后,舒马赫已经不再轻易尝试赛场上的撞车极限。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忘记年轻时的他在挑战极限时曾经有过的火一样的执著,与遭遇过的刻苦铭心的痛:19年前,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赛道,当时效力于贝纳通车队的舒马赫由于在前一个弯角犯错,而被达蒙·希尔抓住机会想要从内线超越,舒马赫封线,两人瞬间发生撞车。舒马赫的赛车几乎被希尔的赛车掀翻,赛车失去控制撞向了轮胎墙。舒马赫与希尔从车内爬出,双双退出,两人都没有获得积分。而舒马赫因祸得福拿到了职业生涯的首个F1车手总冠军。
在舒马赫30岁那年,舒马赫再次遭遇一次险恶的事故,并险些葬送掉自己的职业车手生涯。如果不是那场事故,舒马赫可能会在那年第三次问鼎车手总冠军。当时,法拉利赛车出现严重的刹车故障,舒马赫以百余英里的时速径直撞进了隔离墙,导致大腿骨折。舒马赫因此缺席了6站比赛,复出后尽力帮助队友埃尔文,但法拉利仍然与那一年的车手总冠军擦肩而过。
除了在F1赛场上多次受伤,热爱挑战的车王在赛场之外也多次不能幸免。10年前,在瑞士跟英国曼联集训时的舒马赫踢球拉伤了大腿。由于曼联足球与法拉利车队同是一家赞助商,所以舒马赫得以方便地与英超球员切磋球艺,但是34岁的年龄在足球场上已是高龄,在激烈的对抗中飞身倒地铲球时他大腿拉伤。4年前,就在他准备第二次复出F1之际,驾驶的摩托车出了车祸,当时他的摩托车时速超过225公里,结果造成颈椎的第七根骨头严重受损,一根肋骨骨折,颅骨底部骨折、左侧骨裂,一根为大脑输血的主血管遭到严重损坏。这些伤病耽误了他的复出,并最终造成了他2012年的再次退役。
退役后的舒马赫仍然热爱冒险运动,44岁的他还能参加极限滑雪,令车迷又佩服又担忧。可是,任何冒险运动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如同滑雪和登山这样的极度危险的运动,意味着挑战者永远只能考虑当下,因为谁都不知道下一秒可能发生什么,只能由无数个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当下去构筑滑雪和登山的整个过程。一旦发生了什么,就只能接受了。世事难料,我们无能为力。只有在发生之前,时刻警醒、细察,甚至小心翼翼。
许多年来,对F1车王舒马赫毁誉参半。或者说,这个传奇的结尾太过强势,所以,对“后舒马赫时代”的这批新贵们来说,铸造下一个传奇的时机永远过去了——他们依旧可以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但已很难再被称为“传奇”。或许还是套用那句俗套话最为贴切:“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舒马赫。”回首舒马赫的职业生涯,他注定是一个争议的人物:他经常受到同行的抨击,因为有他的存在,超越变得无比困难;有人说他是“神”和“鬼”的结合体,神是他在车迷心中的地位,鬼是对手对他的诬蔑;他拥有私人飞机却唠叨超市里面的酱油价格太贵;他每年有近6亿元人民币的收入,但生活中他很“吝啬”,可面对慈善事业,他却出手大方。他永远生活在争议之中,全世界习惯了。
舒马赫告别F1,他创造和留下的却是一段无法复制的辉煌。如今的F1,牵引控制系统能使大部分车手在出弯时获得最佳速度,但却没有多少人还明白如何在入弯时也保持高速的微妙技巧。如今的F1,高度商业化的背景与密集的媒体覆盖率,使我们很难再看到多少真血性和真性情。而这一切,使舒马赫的传奇变得更加传奇……因为舒马赫是一个永远的冒险家。
(节选自2014年《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
①舒马赫1969年1月3日出生于德国,他4岁就开始参加卡丁车比赛。他的父亲罗尔夫将一台小引擎装在一辆废弃的卡丁车上给儿子玩。从那时起,舒马赫和他的父亲就有了这项业余爱好。
②小时候的舒马赫的理想是两种职业:警察或者是赛车手。父亲罗尔夫告诉他还是当警察好,因为赛车手的竞争实在是太过于激烈。可是最终舒马赫还是选择了赛车。谁也不会想到,许多年后,他会出现在世界上最惊险最刺激的F1赛道上,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赛车英雄。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舒马赫退役后,有人曾经认为他将归于平凡。然而舒马赫却并没有失去冒险精神,44岁的时候,他还能参加极限运动,让车迷既佩服又担忧。 |
B.舒马赫从小就是一位喜欢冒险的勇士,他很早就接触并选择了F1赛车运动,但当时谁也没有想到他能取得今日的成就。 |
C.尽管“不断挑战”一直以来都是舒马赫的信条,但在宣布退役和第二次复出之后,舒马赫已经不再尝试赛场上的撞车极限了。 |
D.F1赛场竞争激烈,舒马赫多次受伤。这些伤病不仅让舒马赫失去过车手总冠军的荣誉,甚至还造成了他2012年的第二次退役。 |
E.作为一个有争议的公众人物,舒马赫“毁誉参半”:在车迷眼中,他是“神”一样的存在;对手则视其为“魔鬼”的化身。哪些事件能够说明舒马赫是“永远的冒险家”?请结合材料分角度概括。
如何理解文中“他们依旧可以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但已很难再被称为‘传奇’”这句话,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舒马赫。”舒马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是一个争议性的人物,如何看待这种争议?联系文章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有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所造的人一起自我毁灭。“科学怪人”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做“科学怪食”。
另一个是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务,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美国卡逊女士的遭遇。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美国的“孟山都”公司乃是全球最大的基因工程农业公司,例如它可以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种植这种玉米极为省事,可以大面积喷洒除草剂,少了许多经营成本。再例如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已成了美国农业的主流。
但欧洲以“英国医学会”为主的一大群生化专家反对这种农业,他们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基因是会流动的,基因流来流去,接来接去,它的结果完全不可预测,最后可能造成“基因污染”。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美国的帝王蝗吃了这种被污染的叶子,百分之百会死亡。这项发现被登在《自然》杂志上,证实了“基因污染”和风险的存在。
因此,基因科学家已成了新的上帝,但基因科技所造成的未必是个基因乐园,却反而因为基因科学家的走火入魔,而造成人类的恶梦。对大自然知所敬畏,对科学家自身职责和知识盲点多一点反省和警觉,或许才是科学家应有的谦虚吧!
(选自《南风窗》2013年第24期,有删改) 下列对“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玛丽·雪莱在19世纪上半叶科学初兴的时候,已警觉到科学家会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一书来警示世人。 |
B.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用一本科幻小说《末世男女》,表现出自己对基因移植科技的否定态度。 |
C.美国的卡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一文,预测到除草剂等化学药物会造成生态的破坏,结果遭到美国化学界的围剿。 |
D.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把握好尺度,基因科学就能够造福人类。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美国化学界否认除草剂的危害,但肯尼迪政府还是对除草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这显示出政府利用特权,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
B.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孟山都公司将土壤中某种细菌的抗除草剂基因移植到玉米身上,形成玉米新品种。这种基因工程的农业成为美国农业的主流。 |
C.欧洲 “英国医学会”里的一大群生化专家提出了“基因流动”和“基因污染”这两个核心概念,反对基因工程农业。 |
D.为了发明一种抗虫害的蕃茄,可以将某种深海比目鱼的基因接到蕃茄的基因上,这就是“基因流动”的一种形式。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怪人”和“科学怪食”都是科学发展的产物,自私的使用者不可避免地造成其滥用、误用,科学所造成的公害即难避免。 |
B.199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发现——变种玉米的花粉会污染到乳草叶,证明基因污染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其危害是致命的。 |
C.基因科技发展到今天,基因科学家通过基因流动,培植出新的作物品种,甚至培养出新的动物品种都不是太难的事。 |
D.正确对待基因科技的态度应该是:对大自然要心存敬畏,对科学家自身的职责和知识盲点要多一点反省和警觉。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熊庆来: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①熊庆来(1893—1969),云南省弥勒县人,数学家,教育家,曾任教清华大学,后任云南大学校长。
②在关于熊庆来的文献中,被广为提及的事情只有一件:他对学生华罗庚的知遇。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凭着对一篇数学论文的赏识,便决定聘请只有初中文凭、在乡下小店做店员的华罗庚。
③这件事情如此著名,几乎掩盖了熊庆来的其他生平。在他曾经执掌的云南大学,曾有学生在对华罗庚表达景仰的同时却问道:熊庆来是谁?
④这名世界函数数学领域的大师、中国数学从无到有的见证者,在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数学先驱”多年以后,被人遗忘。
⑤其实,熊庆来爱惜人才,早有名望,不少穷苦学生都曾受他资助。在云南教书的时候,他常寄钱给在法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严济慈,即使是自己没有钱的时候,也要托妻子去把一件皮袍子典当,换钱寄去。
⑥熊庆来教授学生,十分认真,连批改作业也一丝不苟。用毛笔红字将作业中的错误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碰到好的作业,则大笔一挥,写个“善”字,一脸满意。
⑦可以与“当时英才聚于一堂”,是他自认为平生最幸运的事情。即使在任校长的最忙碌之时,他也要每周亲自为学生上几节课。而每到年节,他常把单身教员请到家里吃饭。
⑧即使到不能教学的时候,他也要想办法把教授和学生们叫到自己家里来,办起现场讨论班。
⑨儿子熊秉明回忆,父亲熊庆来“平实诚笃”,他举止言谈缓慢而持重,不善词令,生活恬淡,与一切娱乐和享受都无缘。
⑩不过,恬淡也分场合。在一次讨论会上,他曾就学生要不要参加运动的问题,和闻一多意见发生碰撞。这个搞数学的人显然不懂政治。他坚持认为,要救中国的积弱,学校师生就应“每人守住他的学术岗任,兢兢业业地去做,而不应当驰心于学术以外的事物”。
⑪碰到该坚持的事情,这位总是一脸和气的数学家,总是显示出他的刚硬来。有人评论,他的这个特性,正如他所爱的数学一样,一丝不苟。
⑫比如学术独立,是熊庆来一贯的坚持。在担任云南大学校长前,他和当地官员约法三章,第一条就是“校务行政省政府不加干予”,学生入学须经考试录取,不能凭条子介绍。
⑬再比如,主持校务多年,熊庆来十分重视清廉。每年新生考试前,不少人托人情,送礼,他都原物退还。有一年,熊庆来赴法国,向教育部申请了1万美金的款项,准备为云南大学添购数学书籍。不料后来因云南大学解散,他也就此留在美国,生活非常拮据,他却始终没有动用这笔款项一分钱。直到几年后,一位在法进修的云大医学院毕业生回国,他才把这笔钱所购得的图书交给学生,转交云大。
⑭校长工作繁忙,熊庆来经常顾不上回家吃饭,有时候需要打电话连叫三四次。然而他却不肯放下自己手头的学术工作。他的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有时候,熊庆来本已经上床躺下,却忽然想到文章中写错了一个字母,担心第二天会忘掉,便连忙穿好衣服,起来修改,这才放心入睡。
⑮等到年纪大了,他因为脑溢血而半身不遂,右手不能写字。为了工作,他开始练习用左手写字。就用这只半残的左手,他整整写了20年的研究论文。碰到撰写外文稿,他只能缓慢地用左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打字。有一半以上的论文就是这样写成的。
(选自《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典雅华丽,从不同方面突出了熊庆来先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辉煌丰硕的学术成果。 |
B.熊庆来先生爱才惜才早有名望,华罗庚、严济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都曾得到过他的大力资助。 |
C.熊庆来先生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的作业批改仔细,一旦发现错误,就一一圈出,并加以改正。 |
D.熊庆来先生对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就坚持到底,从不妥协,办事讲原则,不徇私情,廉洁自律。 |
E.熊庆来先生对学术研究一向执着,一丝不苟,才思敏捷,撰写学术论文一挥而就,能达到文不加点的境界。本文从哪些方面突出了熊庆来先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
本文最后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
D.调节功能主要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一句诗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
C.明代陆时雍的话和《文心雕龙·明诗篇》可以表明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为“从重性情到重声色”。 |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格律体走向自由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要完美统一起来,就能真正成就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