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徐文长传
[明]袁宏道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凡公所以饵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皆斩之,一军股栗。有沙门负资而秽,酒间偶言于公,公后以他事杖杀之。其信任多此类。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一日,饮其乡大夫家。乡大夫指筵上一小物求赋,阴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气韵遒逸,物无遁情,一座大惊。文长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阳和力解,乃得出。既出,倔强如初。晚年愤益深,狂益甚。显者至门,皆拒不纳。当道官至,求一字不可得。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
(节选自《徐渭集·附录》)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心而行 信:任凭
B.凡公所以汪、徐诸虏者,皆密相议然后行饵:招待
C.令童仆续纸丈余进,欲以苦之 阴:暗中
D.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死 论:判罪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文长“豪荡不羁”的一组是(  )
①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②其所见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③文长援笔立成,竟满其纸      ④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⑤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⑥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徐文长未能得志,于是寄情山水,游历北方,并以诗作记游抒怀。他写文章才思敏捷,意韵刚健飘逸;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富有情趣。
B.徐文长有才略,好出奇谋,深得胡公信任,参与军中机密。然而多次科举失利,晚年愤慨更深,狂疾益甚,最终心怀怨愤而死。
C.胡公统率重兵,威震东南,深为将士敬畏。有个和尚却依仗财势,在酒筵上对胡公出语不敬,后来胡公借其它事将他以杖刑处死。
D.石公认为古今文人忧愁困苦没有比得上徐文长的;梅客生认为徐文长不仅是个奇才,更是个奇人;作者认为徐文长的一生无所不奇。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2)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3)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郑遨,字云叟,滑州白马人也。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学,敏于文辞。唐昭宗时,举进士不中,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欲携其妻、子与俱隐,其妻不从,遨乃入少室山为道士。其妻数以书劝遨还家,辄投之于火,后闻其妻、子卒,一恸而止。遨与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贵显,欲以禄遨,遨不顾,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其后,遨闻华山有五粒松,脂沦入地,千岁化为药,能去三尸,因徙居华阴,欲求之。与道士李道殷、罗隐之友善,世目以为三高士。遨种田,隐之卖药以自给,道殷有钓鱼术,钩而不饵,又能化石为金,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时以左拾遗、晋高祖时以谏议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赐号为逍遥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节高矣,遭乱世不污于荣利,至弃妻、子不顾而去,岂非与世自绝而笃爱其身者欤?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人间多写以缣素,相赠遗以为宝,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屋壁,其迹虽远而其名愈彰,与乎石门之徒异矣。
与遨同时张荐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学游河朔,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之说。高祖召见,问“道家可以治国乎?”对曰:“道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得其极者,尸居衽席之间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荐明闻宫中奉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赐号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终。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隐逸传》)
⒌下列各句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唐明宗祖庙讳遨,故世行其字字:书法
B.因徙居华阴,欲求之因:因为
C.至或图写其形,玩于壁屋写: 描摹
D.与乎石门之徒异矣徒: 门徒
⒍下列各句,均能说明郑遨“节高”的一组是
①遨少好学,敏于文辞②后闻妻子卒,一恸而止
③欲以禄遨,遨不顾④节度使刘遂凝数以宝货遗之,遨一不受
⑤遭乱世不污于荣利⑥然遨好饮酒弈棋,时时为诗章落人间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⑤
⒎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遨年轻时好学能文,后来考进士却落第了,又恰逢社会动荡,于是隐居山林,当了道士。
B.郑遨与道友李道殷、罗隐交情深厚,三人虽屡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洁之士。
C.郑遨隐居山林,但经常有诗稿散落民间,人们对这些诗稿珍爱有加,甚至把它们誊写在丝绢上,作为馈赠佳品。
D.张荐明与郑遨同为当时著名的隐士,他曾喜好儒学,后来则一心崇奉道家学说,他认为道家学说对治国大有裨益。
⒏翻译下列句子。
⑴后振得罪南窜,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闻者益高其行。
⑵遨尝验其信然,而不之求也。
⑶高祖大其言,延入内殿讲《道德经》,拜以为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首饰
[清]李渔
珠翠宝玉,妇人饰发之具也,然增娇益媚者以此,损娇掩媚者亦以此。所谓增娇益媚者,或是面容欠白,或是发色带黄,有此等奇珍异宝覆于其上,则光芒四射,能令肌发改观,墨。墨垄±当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
若使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环鬓金珠,但见金而不见人,犹之花藏叶底,月在云中,是尽可出头露面之人,而故作藏头盖面之事。巨眼者①见之,犹能略迹求真,谓其叁亘当丕些些!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还不知如何妩媚;使遇皮相之流。,止谈妆饰之离奇,不及姿鸯窈窕,毒以人饰珠翠宝玉,非以珠翠宝玉饰人也。
故女人一生,戴珠项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所谓一月者,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至满月卸妆之日止。只此一月,亦是无可奈何。父母置办一场,翁姑婚娶一次,!E些.垫些壅堡!丕墨以慰其心。过此以往,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终身不修苦行矣。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此二物者,则不可不求精善。富贵之家,无论多设金玉犀贝之属,各存其制,屡变其形,或数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尝不可。贫贱之家,力不能办金玉者,宁用骨角,勿用铜锡。骨角耐现,制之佳者,与犀贝无异,铜锡非止不雅,且能损发。
(节选自《闲情偶记•声容部•治服第三》)
[注]①巨眼者:指见识高、鉴别能力强的人。②皮相之流:只从外表上看,不深入了解的人。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增娇益媚者以此益:更加
B.是以人饰珠翠宝玉是:这
C.自作新妇于归之日始归:女子出嫁
D.则当去桎梏而谢羁囚谢:去掉
5.下面四组句子,分别表明①“增娇益媚”和②“损娇掩媚”的一组是(3分)
A.①玉蕴于山而山灵②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B.①珠藏于泽而泽媚②肌白发黑之佳人满头翡翠
C.①花藏叶底②使去粉饰而全露天真
D.①月在云中②去桎梏而谢羁囚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谈论首饰的小品文,其中心观点是“女子一生,戴珠顶翠之事,止可一月,万勿多时”。
B.在作者看来,只有长相不足的妇人才应该佩戴首饰,而天生丽质的美人是不需要首饰的,戴了也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C.作者认为,首饰以金银翡翠为最佳,其次是犀角和珍珠,再次是牛角与兽骨,最差的则是铜和锡做的簪子和耳环。
D.本文以首饰为例,运用比喻、对比手法,含蓄地说明人应当心存本真,适当地修饰自我,切不可附庸风雅,弄巧成拙。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与玉蕴于山而山灵,珠藏于泽而泽媚同一理也。(4分)
译文:
(2)犹能略迹求真,谓其美丽当不止此。(3分)
译文:
(3)非此艳妆盛饰,不足以慰其心。(3分)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睡不能着,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 ①宋乾德二年(964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特:只,不过
B. 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道,道理
C. 惟稍夺其权稍:渐渐地,慢慢地
D. 上素嫌其人,不与与:赞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使一举而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B. 上因晚朝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C. 岂得以喜怒专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 则《论语》二十篇也则群聚而笑之
11.《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
第II卷 (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
(2)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
(3)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①,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聊。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③。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注释:①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②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③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罗告其主罗:罗织
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推:审问
C.停决以闻闻:听闻
D.有功居司刑居:担任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季旭言其咒诅,草状以闻。
B.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C.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
D.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其奴所告夜醮。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B.①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①卿比按,失出何多也? ②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D.①则天默然久之。    ②作《师说》以贻之。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
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
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⑥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③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
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而被革职流放到岭南。一个多月后又官复原职。
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捐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吏。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工,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收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守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恭俭自守,卒官。
《三国志·魏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渊典其事典:主管
B.渊屡陈捐益捐:舍弃
C.百姓竞劝乐业劝:劝勉
D.其简开解年少简:简朴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 B.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C.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 D.收摄案问,具得情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B.①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②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C.①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①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说明国渊“恭俭自守”的一组是
①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②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
③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④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⑤收摄案问,具得情理⑥居列卿位,布衣蔬食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渊为太祖兴办屯田,从屯田项目的确定,民众、官吏的安置,到官员政绩的评定等,都恪尽职守,仅五年,就成绩斐然,颇受百姓欢迎。
B.国渊决狱断刑公平宽恕。在处理田银、苏伯等反贼的余党时,国渊劝谏太祖因人量刑,对其余党从轻发落,终使一千多人得以活命。
C.国渊据实上报斩杀捕获贼兵的数量,他认为,过去的奏报常常“以一当十”,夸大战绩,这是弄虚作假的做法。对此,他感到十分羞耻。
D.国渊在审理匿名信案件时,机智缜密。他并不大张旗鼓,而是先暗中寻找能读解《二京赋》的人,然后套取笔迹,最后根据笔迹捕获写信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