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问题。
①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篇第十六》)
②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孟子·尽心下》)
③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孟子·离娄下》)
对于“大人”“圣人”,孔子和孟子有什么不同的观点?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习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道歉 |
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旧交情 |
C.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存活,生存 |
D.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长于臣 |
B.良乃入,具告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C.使子婴为相为击破沛公军 |
D.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下列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为击破沛公军 |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C.请以舞剑,因击沛公于坐 | D.籍何以至此 |
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 8 处)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批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共6分,每小题3分)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鞠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子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太傅曰:“请入,图之。①”
……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 出见田光,道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②,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烈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注:①请入,图之:南宋鲍彪注:“请太子入息,己乃图之。”②道,导,引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造焉造:到……去 |
B.却行为道却:退 |
C.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见:被 |
D.愿足下急过太子过:经过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愿图国事于先生②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 |
B.①至其衰也,驽马先之②臣左手把其袖 |
C.①光不敢以乏国事也②欲自杀以激荆轲 |
D.①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①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分)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③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请简要概括第Ⅰ卷文言文中太子丹、田光、荆轲的为人行事。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习题。用斜线(/)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在小题1的文言语段中,体现了孔子哪些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分,每小题3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去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宋史·包拯传》有删节)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第归,杀而鬻之 第:只管 | B.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寻:不久 |
C.出知建昌县知:了解 | D.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造:到……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里中父老数来劝勉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B.久之,赴调,知天长县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
C.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D.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
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②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
③臣不才备位,乞预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是疑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