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 B.祖母刘悯臣孤弱 |
C.常在床蓐 | D.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礼天下之奇才 |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C.李牧连却之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
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下列各项全都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不抑耗其实而已 |
C.可谓智力孤危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
D.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
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始有远略始速祸焉 |
B.洎牧以谗诛臣以供养无主 |
C.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
D.不矜名节犹蒙矜育 |
下列各项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B.洎牧以谗诛 |
C.苟以天下之大 | D.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欧阳守道字公权,一字迂父,吉州人。初名巽,自以更名应举非是,当祭必称巽。少孤贫,无师,自力于学。里人聘为子弟师,主人瞷其每食舍肉,密归遗母,为设二器驰送,乃肯肉食,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年未三十,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江万里守吉州,守道适贡于乡,万里独异视之。
淳祐元年举进士,廷对,言:“国事成败在宰相,人才消长在台谏。昔者当国恶箴规,言者疑触迕,及其去位,共谓非才。或有迎合时宰,自效殷勤,亦有疾恶乖方,苟求玼颣,以致忠邪不辨,黜陟无章。”唱名,徐俨夫为第一,俨夫握守道起曰:“吾愧出君上矣,君文未尝不在我上也。”授雩都主簿。
丁母忧,服除,调赣州司户,其次在十年,后万里作白鹭洲书院,首致守道为诸生讲说。湖南转运副使吴子良聘守道为岳麓书院副山长。守道初升讲,发明孟氏正人心、承三圣之说,学者悦服。宗人新及子必泰先寓居长沙,闻守道至,往访之。初犹未识也,晤语相契,守道即请于子良,礼新为岳麓书院讲书。新讲《礼记》“天降时雨、山川出云”一章,守道起曰:“长沙自有仲齐,吾何为至此。”仲齐,新之字也。逾年,新卒,守道哭之恸,自铭其墓,又荐其子必泰于当道。子良代,守道复还吉州。
里有张某丧其父小祥而舅氏讼以事系之狱使不得祭邀其售己地以葬守道闻之叹曰吾惟痛斯子之不得一哭其父也且其痛奈何?明日告之邑令曰:“此非人心,滨祭而薄之,挠葬而夺之,舅如此,是自食其肉也。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令亟出之。其舅丑诬守道,守道亦不自辨。转运使包恢为请祠于朝。万里入为国子祭酒,荐为史馆检阅,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正字。
(选自《宋史·欧阳守道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A. 自以更名应举非是不对
B. 邻媪儿无不叹息感动老人、孩子
C. 唱名,徐俨夫为第一点名
D. 又荐其子必泰于当道路中间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翕然以德行为乡郡儒宗
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
B. 及其去位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守道哭之恸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 请任斯子出,祭而复狱
郦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下列各句,与“吾何为至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组是
A. 大王来何操B. 籍何以至此
C. 沛公安在 D. 姜氏何厌之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守道是吉州人,字公权,但他遇到祭祀一定自称欧阳巽。很小的时候因为失去父亲,所以家里很穷,没有老师,只好自己努力学习。
B. 乡人聘请给子弟做老师,主人窥见他每次吃饭都不吃肉,暗地送回家给母亲,便准备两碗马上送去,这才肯吃肉。
C. 欧阳守道担任狱麓书院副山长,第一次登席讲学,发明了孟子端正民心、继承三圣的学说,求学的人都很乐意接受。
D. 欧阳守道为乡里一个因受其舅的告发而入狱的张姓的人讲情,让他能够暂时出狱为其父祭祀,并为此而受到张姓的舅舅诬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文史,兼通数术,有纵横才志;为员外散骑侍郎,不为时所知,愤愤不得志。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获罪,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为救解得免。及义康迁豫章,熙先密怀报效。且以为天文、图谶,帝必以非道晏驾,由骨肉相残;江州应出天子。以范晔志意不满,欲引与同谋,而熙先素不为晔所重。太子中舍人谢综,晔之甥也,熙先倾身事之,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熙先家饶于财,数与晔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晔既利其财,又爱其文艺,由是情好款洽。熙先乃从容说晔曰:“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垂,天下愤怨。小人受先君遗命,以死报大将军之德。顷人情骚动,天文舛错,此所谓时运之至,不可推移者也。若顺天人之心,结英豪之士,表里相应,发于肘腋;然后诛除异我,崇奉明圣,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小人请以七尺之躯,三寸之舌,立功立事而归诸君子,丈人以为何如?”晔甚愕然。熙先曰:“昔毛玠竭节于魏武,张温毕议于孙权,彼二人者,皆国之俊义,岂言行玷缺,然后至于祸辱哉?皆以廉直劲正,不得久容。丈人之于本朝,不深于二主,人间雅誉,过于两臣,谗夫侧目,为日久矣,比肩竟逐,庸可遂乎!近者殷铁一言而刘班碎首彼岂父兄之仇百世之怨乎所争不过荣名势利先后之间耳及其末也唯恐陷之不深发之不早戮及百口犹曰未厌是可为寒心悼惧岂书籍远事也哉今建大勋奉贤哲图难于易以安易危享厚利收鸿名一旦苞举而有之岂可弃置而不取哉!”晔犹疑未决。熙先曰:“丈人奕叶清通,而不得连姻帝室,人以犬豕相遇,而丈人曾不耻之,欲为之死,不亦惑乎?”晔门无内行,故熙先以此激之。晔默然不应,反意乃决。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二十四卷》)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得久容容:容纳
B. 过于两臣过:错误
C. 熙先倾身事之事:巴结
D. 由骨肉相残由:原因,理由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为员外散骑侍郎父默之为广州刺
B. 综引熙先与晔相识数与晔博
C. 以范晔志意不满以物输之
D. 熙先乃从容说晔曰反意乃决
3. 以下句子分成四组,全都能体现孔熙先用计谋劝范晔造反的一项是()
①数与晔博,故为拙行,以物输之
②熙先倾身事之,综引熙先与晔相识
③大将军英断聪敏,人神攸属,失职南陲,天下愤怨
④丈人奕叶清通,而不得连姻帝室
⑤以范晔志意不满,欲引与同谋
⑥以为天文,图谶,帝必以非道晏驾
A. ①③⑤B. ②④⑥C. ①②③D. 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鲁国人孔熙先不仅有才华,他精通文学和历史,并通晓数术,而且有纵横天下的才气和抱负。担任员外散骑侍郎时,不被当世人所了解,愤愤而不得志。
B. 孔熙先家非常富有,他常常和范晔在一块儿赌博,他故意赌得不好,将钱输给范晔。
C. 孔熙先游说范晔造反,因为他们很亲近,范晔早就知道孔熙先有造反的想法,范晔就毫不犹豫下决心造反。
D. 范晔家人品行不端,孔熙先就以此来激怒范晔,范晔于是下定了造反的决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小题。
张世杰,范阳人。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阮思聪见而奇之,言之吕文德,文德召之为小校。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攻安东州,战疾力,与高达援鄂州有功,转十官。寻从贾似道入黄州,战蘱草坪,夺还所俘,加环卫官,历知高邮军、安东州。
咸淳四年,大军筑鹿门堡,吕文德请益兵于朝,调世杰与夏贵赴之。及吕文焕以襄阳降,命世杰将五千人守鄂州。世杰以铁絙锁两城,夹以炮弩,其要津皆施杙,设攻具。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世杰力战,不得前,遣人招之,不听。丞相伯颜阳攻严山隘,潜自唐港盪舟入汉,东攻鄂,鄂降。
世杰提所部兵入卫,道复饶州,乃入朝。时方危急,征诸将勤王多不至,独世杰来,上下叹异。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兵。遣将四出,取浙西诸郡,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诸城,兵势颇振。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令以十舟为方,碇江中,非有号令毋发碇,示以必死。元帅阿术载彀士以火矢攻之,世杰兵乱,无敢发碇,赴江死者万余人。大败,奔圌山。上疏请济师不报寻擢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十月进沿江招讨使改制置副使兼知江阴军已而大军至独松关召文天祥入卫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知平江寻亦召入卫加检校少保。
(节选自《宋史·卷四百五十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寻从贾似道入黄州寻:寻找
B. 大军筑鹿门堡筑:修筑
C. 大军破新城破:攻破
D. 少从张柔戍杞戍:防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世杰以铁锁两城令以十舟为方
B. 大军破新城,长驱而下阮思聪见而奇之
C. 调世杰与夏贵赴之七月,与刘师勇诸将大出师焦山
D. 阮思聪见而奇之文德召之为小校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张世杰得皇帝器重提拔的一项是()
①自和州防御使不数月累加至保康军承宣使
②进沿江招讨使
③累功至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
④以世杰为保康军节度使
⑤召为小校
⑥加检校少保
A. ①②④B. ②③⑥C. ③④⑤D. ④⑤⑥
4.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范世杰年少时,跟随张柔戍守在杞州,后张柔犯了罪逃到宋州,从此就没有人知道范世杰这个人了。
B. 咸丰四年,吕文德调范世杰守鄂州,范世杰就修筑了鹿门堡,用铁索锁住两城,在显要之地散布木桩,设置了攻打工具,使元军无法前进。
C. 皇帝征召各位将领救援朝廷,只有范世杰到达,让皇帝惊异,而连续得以升官,但不久就被解职。
D. 范世杰率部守卫焦山时,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向将士表示必死之心,但最终仍是被元军元帅阿术打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 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义宗,名倍,小字图欲,太祖长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幼聪敏好学,外宽内挚。神册元年春,立为皇太子。
时太祖问侍臣曰:“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皆以佛对。太祖曰:“佛非中国教。”倍曰:“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及经略燕地。太祖西征,留倍守京师,因陈取渤海计。天显元年,从征渤海。拔扶余城,上欲括户口,倍谏曰:“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太祖从之。倍与大元帅德光为前锋,夜围忽汗城,大諲撰[注]穷蹙,请降。寻复叛,太祖破之。改其国曰东丹,名其城曰天福,以倍为人皇王主之。仍赐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称制,置左右大次四相及百官,一用汉法。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上谕曰:“此地濒海,非可久居,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驾将还,倍作歌以献。陛辞,太祖曰:“得汝治东土,吾复何忧?”倍号泣而出。遂如仪坤州。
未几,诸部多叛,大元帅讨平之。太祖讣至,倍即日奔赴山陵。倍知皇太后意欲立德光,乃谓公卿曰:“大元帅功德及人神,中外攸属,宜主社稷。”乃与群臣请于太后而让位焉。于是大元帅即皇帝位,是为太宗。
太宗既立,见疑,以东平为南京,徙倍居之,尽迁其民。又置卫士阴伺动静。倍既归国,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起书楼于西宫,作《乐田园诗》。唐明宗闻之,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倍因畋海上。使再至,倍谓左右曰:“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立木海上,刻诗曰:“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携高美人,载书浮海而去。
(选自《辽史》卷七十二有删改)
[注] 大諲撰:皇帝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大说,即建孔子庙说:通“悦”,高兴
B.大諲撰穷蹙,请降穷:走投无路
C.遂如仪坤州如:到……去
D.又置卫士阴伺动静伺:守候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义宗倍“有远见卓识”和“受太祖器重”的一组是()
A.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以倍为人皇王主之命王继远撰《建南京碑》 B.岁贡布十五万端,马千匹尝从征乌古、党项,为先锋都统今始得地而料民,民必不安
C.留汝抚治,以见朕爱民之心
D. 遣人跨海持书密召倍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祖询问应当先祭祀谁时,义宗倍的观点和大臣截然不同,他认为孔子是受万世尊重的圣人,应该先修建孔子庙祭祀孔子。
B.攻下扶余城以后,太祖接受了义宗倍的建议,并任命义宗倍和大元帅德光为先锋,包围了忽汗城,迫使大諲撰投降。
C.义宗倍本是皇太子,但他知道皇太后想立德光为皇帝,于是与群臣一起向太后请求,让出了本当由他自己继承的皇位。
D.太宗登基之后,把义宗倍迁到南京居住,并且迁走了那里的百姓,又安置了卫士“阴伺动静”,这是义宗倍远投国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因破竹之势,径造忽汗城,克之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以天下让主上,今反见疑;不如适他国,以成吴太伯之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