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题。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
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
图12是几个地区(a、b、c)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读图,完成21~22题。a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A.季风水田农业 | B.混合农业 | C.商品谷物农业 | D.种植园农业 |
与b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A.刚果盆地 | B.四川盆地 | C.大自流盆地 | D.墨累—达令盆地 |
目前,黄河三角洲地区拥有未利用地近8007万亩,人均未利用地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近45%。图11是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获取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RS | B.GIS | C.GIS | D.数字地球 |
与珠三角相比,黄河三角洲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A.未利用地集中连片分布 | B.热量充足,生产期长 |
C.临近黄河,水源充足 | D.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 |
图10是世界汽车工业基地及产业转移方向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
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迅速上升。其主要得益于()
A.原料、燃料丰富 | 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 |
C.水能丰富,动力投入多 | D.重视科技投入,人力资源丰富 |
图9为我国东南某沿海城市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5~16题。据史料记载,该城市早期人类活动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区,推测早期的城市形态最可能是()
A.组团式 | B.分散式 | C.团块状 | D.条带状 |
造成图中局部地区等地租线由市中心向外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 B.交通运输 |
C.城市形态 | D.消费人口 |
图8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读图,完成13~14题。关于图中a..b..c三条曲线判断正确的是()
A.a表示的是死亡率 | B.b表示的是出生率 |
C.b表示的是自然增长率 | D.c表示的是自然增长率 |
根据图中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人口最高值的年份大约出现在2027年左右 |
B.2015年前后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同 |
C.2015年之后由于我国人口的基数大,死亡率开始回升 |
D.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增长模式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