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活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去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哒吧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滩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也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很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有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退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展开故事的方式非常巧妙。在一个充满阳光的下午,老人在树下休息时,向作者讲述了自己,老人说够了,故事也随即终止,行文流畅自然。
B.福贵买牛时,在新丰市场碰上一头即将被宰杀的老牛,正是老牛的眼泪和伤心换来了福贵的同情,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C.福贵掏钱买牛时,作者重点刻画了赤膊男人和周围人的哄笑,他们的言行与神态侧面烘托了老人行为的不可理解与他这次买卖的不划算。
D.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点出了老人在乡间生活的环境,增添了小说的意味,在结构上照应开头和题目,使文章结构完整。

E.本文通过老人的口吻为我们讲述了他年少时的风光与落魄、与老牛的相遇及相依。老人的经历虽坎坷,但全文基调并不悲凉。
小说中老人与牛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本文主人公福贵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说描写的对象是“老人和牛”,作者为什么以“活着”为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来临之后,各国政府开始实施一些刺激经济的计划。在这些计划中,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可得到政府大笔的资金投入。目前,欧美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了“绿色工作”“绿领”等新的概念来拉动环保产业,这也将是保护环境、解决失业与振兴经济的三重解药。
不同于付出劳力会被外包的“蓝领”和坐办公室会被裁员的“白领”,“绿领”是成长快速、不怕裁员的一族。绿色工作是什么?广义的说法是,任何能够帮助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都是绿色工作。国际环保组织的“地球日网络”机构表示,绿色工作不只是可再生资源产业,从在有机农场工作到绿色学校任教都是广义的绿色工作。因此,未来的绿色工作将分为两种:一种是能源相关的新兴产业,像太阳能、风力发电、碳交易;另一种是原本的蓝领、白领转而从事与以前工作性质相近但是与环保相关的工作,转而成为绿领。
踏入绿色领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你原本的技能,融入绿色议题的范畴,“绿色技能”成为未来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更有人表示,在绿色经济的浪潮汹涌来袭前,最早成为绿领的人最容易成功。对所有的劳动者而言,现在大多要有意识地把自己转变为绿领,因为“绿色技能”将会是继信息技能之后,劳动者又将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由于绿色消费趋势,加上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也让企业需要各种绿色人才。由于环保和能源投资持续走热,一些“绿色富豪”也将趁势崛起。
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暂时难以逆转,加上能源方面的绿色工作能增加国家能源安全,减少对外国能源的依赖,所以未来绿领将有增无减,而且暂时不会有失业之虞。根据美国《商业周刊》2009年第一期文章“绿领是未来职场新宠儿”的报道,蓝领、白领转型为绿领须有两种能力:跨领域知识与环保价值观。因此,想要增加职场竞争力,必须及早充实环保方面的跨领域知识,同时也要增进环境素养,帮自己换个“绿色大脑”,才能在经济危机中不被失业潮卷走。
在可预见的未来,推广绿色工作将成为各国的重要政策,而绿色职位将在企业的每一个环节都备受重视。
1.对“绿领”“绿色技能”“绿色富翁”“绿色大脑”等概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绿领”是专指那些原本的蓝领、白领转而从事与以前性质相近但是与环保相关工作的绿色工作者。
B.“绿色技能”是指与环保相关的工作技能,是继信息技能之后,劳动者又将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C.“绿色富翁”指从事环保和能源投资而致富的人,环保这一产业的兴起会使许多人在这一领域致富。
D.“绿色大脑”指拥有环保方面的跨领域知识和环境素养,这样的人才有可能不被失业潮卷走。
2.下列说法不能说明“绿领是未来职场新宠儿”的原因的一项是()
A.为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各国正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B.发展新能源可以减少对别国能源的依赖,增加国家能源安全。
C.更广阔的知识面和更高的职业素养,使绿领更具职场竞争力。
D.加大资金投入,拉动环保产业正成为各国振兴经济的重要措施。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环境恶化、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衰退是当前各国面临的三大危机,“绿色工作”“绿领”等概念将成为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B.“绿色工作”是个宽泛的概念,从事可再生能源的工作是绿色工作,在充满生机的农场和在绿树成荫的学校工作也是绿色工作。
C.随着绿色经济的浪潮汹涌而来,只有那些及早完成转型、成为绿领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在经济危机中不被失业浪潮卷走。
D.随着绿色消费的到来,加上消费者使用习惯的改变,企业要更好地生存,必须重视绿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绿领将得到重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雨(节选)
梁遇春
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了。可是阴霾四布或者急雨滂沱的时候,就是最沾沾自喜的财主也会感到苦闷,因此也略带了一些人的气味,不像好天气时候那样望着阳光,盛气凌人地大踏步走着,颇有上帝在上,我得其所的意思。至于懂得人世哀怨的人们,黯淡的日子可说是他们惟一光荣的时光。苍穹替他们流泪,乌云替他们皱眉,他们觉到四围都是同情的空气。斗室中默坐着,想起一身经历的苦楚,倾听窗外檐前凄清的滴沥,仰观波涛浪涌,似无止期的雨云,这时一切的荆棘都化做洁净的白莲花了。“最难风雨故人来”,阴森森的天气使我们更感到人世温情的可爱,替从苦雨凄风中来的朋友倒上一杯热茶时候,我们很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心境。“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很可以象征我们孑立人间,尝尽辛酸,远望来日大难的气概,真好像思乡的客子拍着阑干,看到郭外的牛羊,想起故里的田园,泪眼里仿佛模糊辨出龙钟的父老蹒跚走着,或者只瞧见几根靠在破壁上的拐杖的影子。所谓生活术恐怕就在于怎么样当这么一个临风的征人罢。无论是风雨横来,无论是澄江一练,始终好像惦记着一个花一般的家乡,那可说就是生平理想的结晶,蕴在心头的诗情;可是同时还能够认清眼底的江山,把住自己的步骤,不管这个异地的人们是多么残酷,不管这个他乡的水土是多么不惯,却能够清瘦地站着,戛戛然好似狂风中的老树。能够忍受,却没有麻木,能够多情,却不流于感伤,仿佛楼前的春雨,悄悄下着,遮住耀目的阳光,却滋润了百草同千花。
②可是春雨有时也凶猛得可以,风驰电掣,从高山倾泻下来也似的,万紫千红,都付诸流水,看起来好像是煞风景的,也许是别有怀抱罢。生平性急,一二知交常常焦急万分地苦口劝我,可是暗室扪心,自信绝不是追逐事功的人,不过对于纷纷扰扰的劳生却常感到厌倦,所谓性急无非是疲累的反响罢。有时我却极有耐心,好像废殿上的玻璃瓦,一任他风吹雨打,霜蚀日晒,总是那样子痴痴地望着空旷的青天。我虽然不会跳出人海的波澜,但是拳拳之意自己也略知一二,大概摆动于焦躁与倦怠之间,总以无可奈何天为中心罢。所以我虽然爱蒙蒙茸茸的细雨,我也爱大刀阔斧的急雨,纷至沓来,洗去阳光,同时也洗去云雾,使我们想起也许此后永无风恬日美的光阴了,也许老是一阵一阵的暴雨,将人世哀乐的踪迹都漂到大海里去,白浪一翻,什么渣滓也看不出了。
③可是最妙的境界恐怕是尺牍里面那句烂调,所谓“春雨缠绵”罢。一连下了十几天的梅雨,好像再也不会晴了,可是时时刻刻都有晴朗的可能。有时天上现出一大片的澄蓝,雨脚也慢慢收束了,忽然间又重新点滴凄清起来,那种捉摸不到,万分别扭的神情真可以做这个哑谜一般的人生的象征。记得十几年前每当连朝春雨的时候,常常剪纸作和尚形状,把他倒贴在水缸旁边,意思是叫老天不要再下雨了,虽然看到院子里雨脚下一粒一粒新生的水泡我总觉到无限的欣欢。可是那时我对于春雨的情趣是不知不觉之间领略到的,并没有凝神去寻找,等到知道怎么样去欣赏恬适的雨声时候,我却老在干燥的此地做客,单是夏天回去,看看无聊的骤雨,过一过雨瘾罢了。因此“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快乐当面错过,从我指尖上滑走了。但是我始终喜欢冥想春雨,也许因为我对于自己的愁绪很有顾惜爱抚的意思;我常常把陶诗改过来,向自己说道:“衣沾不足惜,但愿恨无违。”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
“整天的春雨,接着是整天的春阴,这真是世上最愉快的事情。”作者描述了哪些愉快的情形?请简要概括
“生平性急”,“有时我却极有耐心”。作者的这两种心境是不是相矛盾?理由是什么?(5分)
作者为什么认为春雨缠绵是“最妙的境界”?
文章以“我会爱凝恨也似的缠绵春雨,大概也因为自己有这种的心境罢。”结尾,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用意是什么?联系全文回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正确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红婴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技能。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亦不限于古琴曲目或弹奏技术,最为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其中最显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知音文化”。“知音文化”的内核,其人文影响力与渗透力既深刻又久远,辐射至极其宽广的范畴。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以古琴为支点,不仅深邃感人,而且历久长新。可以说,知音意识和知音获得感是中国人认知生命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求得认同可达到的最高境界。作为雅士阶层的一种不可分割的人生内容,琴境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文品,都是相通的。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古琴艺术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净淡远,融汇于乐曲中,追求声稀意深的境界。
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比如古琴乐器本身)独立存在,之所以称为”非物质“,即意味着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才更具价值。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原文化项目专员木卡拉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文化认同感》一文中所阐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过语言途径传播的口头传统和哲学、价值观、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构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与它都脱不开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包含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目前,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根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我国已经有501项国家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经过了公示,正静待国务院批准和公布。暂行办法规定,申报和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两年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评定亦为每两年举行一次,且每次一个国家只能独立申报一项。我国第一次搞国家级名录即有501项得以公示,这个数字着实使人吃了一惊。我们应该认真思忖,每一项个体遗产的文化价值究竟有多丰厚,是否经得起论证。()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B.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的符号独立存在,因为它是一个不可分解的文化综合体。
C.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强调那些更具价值的无形的环境,抽象的宇宙观、生命观。
D.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我国的古琴艺术,其内容就是我们熟知的知音文化。

下面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下的定义,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简言之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存在于一切现实文化之中的文化传统。
B.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C.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的一种文化遗产,具体地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精神产品之类,比如牛郎织女的传说。
D.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遗产非常重要的资源,就语言、民间音乐、舞蹈和民族服装来说,它们都能让我们从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们背后的人和这些人的日常生活。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
B.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与当地的经济利益挂钩,那么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可能搀杂进一些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西。
C.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说是俯拾皆是,比如西北某地流行的目的在于驱邪而让新娘跳火盆的婚俗。
D.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的条件不断变化而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难忘的英格丽·褒曼
她不施脂粉出现在银幕上,美国化妆品马上滞销。她在影片中演修女,进入修道院的女子顿时增加。一个影迷把一只羊从瑞典一路赶到罗马作为礼物送给她。多少封信即使信封上只写着“伦敦英格丽·褒曼收”,也能送到她的手中。
褒曼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但是,她始终保持着她的本色:热衷舞台,热衷生活,爱吃冰淇淋,爱在雨中散步,在演员生活中希望扮演每一种角色,在人生舞台上也尽情享受生活的情趣。
褒曼,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曾在斯德哥尔摩、好莱坞、罗马、巴黎和伦敦用5种语言登上舞台、银幕,无往不胜。她拍摄了47部影片,3次获得奥斯卡奖,1次获得埃米奖。她有子女4人,是位慈爱的母亲。她以狂热的精神献身于工作。“如果不让我表演,我一定活不下去。”她这么说过。当海明威对她说演《战地钟声》里玛利亚这个角色得把头发剃掉的时候,她大声回答说:“为了演这个角色,要我把头割掉也行!”她可以通宵达旦地排练,甚至导演早已满意了,她还要求重来一次。话剧《忠贞之妻》在伦敦上演8个月期满的头天晚上,她还同导演讨论她的表演有哪些可以改进之处。
褒曼在成为影坛最璀璨的明星后仍然坚持每片试镜头,而且可以为了演一个难度更大的角色而放弃主演,甘当配角。她不愿定型,力争演各种性格的人物,如《郎心似铁》(《煤气灯下》)中濒于疯狂的新嫁娘,《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沉默含蓄的瑞典女传教士,这两个角色都为她赢得了奥斯卡奖。
她在23岁那年从瑞典初到好莱坞时,宁愿马上拎起行李回国也不接受公司老板要她“改头换面”整容的命令,从此她以她著名的“本来面目”出现在银幕上。
《间奏曲》里孤独的女钢琴教师、《神魂颠倒》里热情的精神病学家、《圣玛利亚教堂的钟声》里爱打垒球的修女——一个接一个令人叫绝的角色使她几年之间便饮誉影坛、票房成绩世界第一。20世纪50年代她因婚变而星运中落,又在1956年后重放光彩,以《真假公主》一片再次获奥斯卡奖。
谁要是当褒曼的替身,非失业不可。《忠贞之妻》在美国上演初期她脚部受伤骨折,可是在接下来的6个星期里仍坚持上舞台——改成坐在轮椅上演戏。她不论病得多重,总是笑笑说:“舞台医生能把我治好的。”的确,幕一升起,她的病似乎便霍然而愈。1973年,癌症攫住了褒曼,但它未能摧毁她的意志和毅力。她不顾病痛接受了聘请,在一部电视剧中主演以色列已故总理果尔达·梅厄。她承认:“时间越来越少了,但是,我在癌症面前多争到一天便是胜利。”电视剧开拍前,她到以色列了解梅厄的生平,拍摄期间她的一条胳膊已必须每夜作牵引。拍完最后一个镜头,她两眼含泪,自知从此与她热爱的摄影机告别了。他凭借在此片中的出色表演获得1982年埃米奖。
她于1982年8月29日逝世,终年67岁。褒曼活在许多电影观众心里,但最生动地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卡萨布兰卡》里的褒曼:她靠在钢琴旁喃喃地说:“山姆,再弹一遍吧,为了过去……”在雾茫茫的机场上回首告别,眼神凄楚。
(选自《百年经典新闻》,有删改)
作者在文中说“谁要是当褒曼的替身,非失业不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文章以褒曼在《卡萨布兰卡》中的一个镜头来作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褒曼是当时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联系文章来看,她的魅力主要来自哪里?
面对着荣誉、诱惑、竞争和压力,褒曼“始终保持着她的本色”,你是否赞同她这种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寂寞
梁实秋
寂寞是一种清福。我在小小的书斋里,焚起一炉香,袅袅的一缕烟线笔直地上升,一直戳到顶棚,好像屋里的空气是绝对的静止,我的呼吸都没有搅动出一点波澜似的。我独自暗暗地望着那条烟线发怔。屋外庭院中的紫丁香还带着不少嫣红焦黄的叶子,枯叶乱枝的声响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先是一小声清脆的折断声,然后是撞击着枝干的磕碰声,最后是落到空阶上的拍打声。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这种境界并不太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所以我说,寂寞是一种清福。
在礼拜堂里我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伟大庄严的教堂里,从彩色玻璃窗透进一股不很明亮的光线,沉重的琴声好像是把人的心都洗淘了一番似的,我感到了我自己的渺小。这渺小的感觉便是我意识到我自己存在的明证。因为平常连这一点点渺小之感都不会有的!
我的朋友肖丽先生卜居在广济寺里,据他告诉我,在最近一个夜晚,月光皎洁,天空如洗,他独自踱出僧房,立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翘首四望,月色是那样的晶明,蓊郁的树是那样的静止,寺院是那样的肃穆,他忽然顿有所悟,悟到永恒,悟到自我的渺小,悟到四大皆空的境界。我相信一个人常有这样的经验,他的胸襟自然豁达寥廓。
但是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享受的。它只是一瞬间的存在。世界有太多的东西不时的提醒我们,提醒我们一件煞风景的事实:我们的两只脚是踏在地上的呀!一只苍蝇撞在玻璃窗上挣扎不出去,一声“老爷太太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都可以使我们从寂寞中间一头栽出去,栽到苦恼烦躁的漩涡里去。至于“催租吏”一类的东西打上门来,或是“石壕吏”之类的东西半夜捉人,其足以使人败兴生气,就更不待言了。这还是外界的感触,如果自己的内心先六根不净,随时都意马心猿,则虽处在最寂寞的境地里,他也是慌成一片,忙成一团,六神无主,暴跳如雷,他永远不得享受寂寞的清福。
如此说来,所谓寂寞不即是一种唯心论,一种逃避现实的现象吗?也可以说是。一个高韬隐遁的人,在从前的社会里还可以存在,而且还颇受人敬重,在现在的社会里是绝对的不可能。现在似乎只有两种类型的人了,一是在现实的泥溷中打转的人,一是偶然也从泥溷中昂起头来喘口气的人。寂寞便是供人喘息的几口新空气。喘几口气之后还得耐心地低头钻进泥溷里去。所以我对于能够昂首物外的举动并不愿再多苛责。逃避现实,如果现实真能逃避,吾寤寐以求之!有过静坐经验的人该知道,最初努力把握着自己的心,叫它什么也不想,而是多么困难的事!那是强迫自己入于寂寞的手段,所谓参禅入定完全属于此类。我所赞美的寂寞,稍异于是。我所谓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需强求,一刹间的妙悟也不嫌短,失掉了也不必怅惘。但是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
(选自《梁实秋文集》)
作者在文中说“寂寞的清福是不容易长久的”,文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和这句话的意思相呼应?它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描写了书斋、教堂、寺庙三处环境,请概述其作用。
联系全文,说说“寂寞是一种清福”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作者说“我有一刻寂寞,我要好好地享受它”,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