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 | B.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崇尚理性与科学 |
C.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 | 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 |
在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如何遏制学生上课说话现象”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这是品德问题,应该以德教化。”乙生说:“这是违纪行为,应该严格惩罚。”丙生说:“这是无意识的,要让学生自我觉悟。”他们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法,丙——道 |
B.甲——儒,乙——道,丙——墨 |
C.甲——墨,乙——法,丙——道 |
D.甲——道,乙——墨,丙——儒 |
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A.“仁”和“仁政” | B.“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
C.以法治国 | 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
近代一位历史人物认为:“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这描述的是()
A.君主专制 | B.民主共和 |
C.君主立宪 | D.中体西用 |
郑观应曾批评洋务运动:“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其实际含意是()
A.中国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
B.洋务运动没有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
C.中国和西方的差距太大 |
D.西方国家阻挠了中国近代化程度 |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中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
A.儒家思想已不适应时代需要,成为革命的对象 |
B.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
C.儒家学说倡导社会变革,成为维新派维新变法的有力工具 |
D.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