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A.“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 | B.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
C.“欧洲奇迹”成就“工业化革命” | D.“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
学习历史,首先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关于国共关系的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
B.193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
C.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
D.1949年中国国民党代表团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 |
“井冈山精神”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结合”的最大成果是
A.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
B.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
C.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
D.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下图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邮票,图案是孙中山先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的肖像。肖像的左侧,辅以孙中山亲笔题词墨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下关于孙中山一生奋斗的业绩,叙述正确的是
A.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领导、发动武昌起义 |
B.为防止袁世凯独裁,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
C.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
D.为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领导了北伐战争 |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从政治角度对中国产生的最重大影响是
A.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
B.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的生产方式 |
C.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
D.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
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这样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这反映了
A.读书人为救国放弃科举考试 | B.清朝从根本上改变了用官制度 |
C.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 | D.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