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①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注释】①骜:同“傲”。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一日三至弗得见( ) (2) 桓公曰:不然。 ( )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纵然稷的夫人和孩子看不起爵位俸禄,又怎敢看不起我这样的中原霸主呢? |
B.纵然稷的夫人和孩子看不起爵位俸禄, 我又怎敢看不起中原霸主的大业呢? |
C.就算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我又怎敢看不起我中原霸主的大业呢? |
D.就算稷先生看不起爵位俸禄,又怎么敢看不起我这样的中原霸主呢? |
齐桓公之所以赢得了许多国君相率而朝,是因为他能够“ ”(用原文回答),表明齐桓公是一个 的人?
阅读甲乙丙三则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
【丙】陶宏景字通明,幼有异操,终身不娶。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观白日,不为远矣”。以茅山为金陵华阳之天,乃中山立馆。自号“华阳陶”隐居。人间书札以隐居代名。特爱松风,庭馆皆植树,每闻其响欣然为乐。梁武帝手敕招之,不出,惟画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著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 (《续世说·栖逸》)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晓雾将歇 (▲ )②猛浪若奔 (▲) ③谓人曰(▲)选出“之”的用法和“有人执绳以杖驱之”相同的一项 (▲)
A.实是欲界之仙都 | B.梁武帝手敕招之 |
C.辍耕之垄上 | D.孔子云:何陋之有? |
翻译句子。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甲文抓住哪一个字来描绘景物?乙文总写景物特点的语句是哪一句?
乙文划线句很有表现力,请选择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丙文中陶宏景画的双牛图有什么深刻的的含义?
甲文和丙文都表现了陶弘景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借用乙文的一个句子含蓄地表现出来,请写出这个句子。
阅读《刘宣苦读成才》一文,回答题目。 (7 分)
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未几,发解及第③……。
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
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注释】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②刘公宣:即刘宣。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
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下文中的“文恭”也同。选出划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 (2 分)
A.以语使(告诉) | B.讶其文(感到惊奇) |
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 | 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 |
翻译画线句子,译时补上省略的成分。(2 分)
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3 分)
刘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卫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唐雎不辱使命》内容,回答文后题目。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
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
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
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
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而安陵以五十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D.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选择下列句子的恰当译文,把字母填入括号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A.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
B.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 |
C.秦王变了脸色,长时间跪着向唐雎道歉。 |
D.秦王的脸色表现屈服,长跪着向唐雎表示感谢。 |
下列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 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
B.秦王初见唐雎时,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的, 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
C.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
D.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最后的“长跪而谢之”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武功高强,有以武力制敌的能力。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题目。(共14分)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谓孟尝君曰:“猿猴错②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③,则骐骥不如狐狸。曹沫④奋三尺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⑥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则谓之不肖⑦;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⑧之道哉?”孟尝君日:“善!”乃弗逐。 (选自《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舍人:门客。②错:通“措”,放弃。③历险乘危:经过险阻攀登危岩④曹沫:春秋鲁庄公时武士。⑤铫鎒(yáo nòu):农具。⑥尧:传说中的远古圣君。⑦不肖:没有才能。⑧用世立教:治理国家,教化百姓。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文言实词的意思。
①释其三尺之剑()②与农夫居垅亩之中()
③一军不能当()④则谓之不肖()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不若鱼鳖若为佣耕 |
B.则骐骥不如狐狸入则无法家拂士 |
C.教人而不能乡为身死而不受 |
D.乃弗逐乃不知有汉 |
用“/”标出下边句子的两处朗读节奏。
孟 尝 君 有 舍 人 而 弗 悦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鲁连是怎样说服孟尝君的?从孟尝君接受了鲁连的劝说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阅读《爱莲说》,完成题目。(共13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花之隐逸者也()
③中通外直()④花之君子者也()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作者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黑”,而周敦颐则说莲“出淤泥而不染”。请围绕“环境与人”的关系分别提炼出这两句话蕴含的观点,并各举现实生活中一个事例佐证环境对人的影响。(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