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未来的第五大洋》,完成后面小题。
未来的第五大洋
——东非大裂谷
2006年11 月2日,来自英、美、埃塞俄比亚的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经过长达一年多的观测之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非洲大陆将被一分为二,中间将会出现新的大洋,即是继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后的第五大洋!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原来,这里就是纵贯非洲东部、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
从卫星上看,东非大裂谷像一个巨大的“之”字形,从北向南延伸,总长度达到6500公里,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六分之一。中途分岔为东西两支,后又汇合。分叉的中间包围着是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大裂谷的东支是主裂谷,北起西亚的约旦谷地,然后经过红海进入非洲北部,由埃塞俄比亚向南一直延伸到肯尼亚、坦桑尼亚,其大部分位于埃塞俄比亚境内,最后到达赞比亚河河口入印度洋。西支大致沿维多利亚湖西侧穿行,规模较小,长约1700多公里。
实际上,东非大裂谷并不只是局限于东非范围之内,而是地跨中东与东非,所以人们将其称“非洲-阿拉伯大裂谷系统”。
虽然东非大裂谷十分狭长,但它的总面积也大得惊人,总面积约50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整个非洲面积的六分之一。这里海拔很高,在2 000多米以上,主要为东非高原,但是裂谷底部却是平坦的平原,两侧的陡崖峭壁高达几百米至2000米,犹如刀削斧劈一般。如果亲身走进这里,你会很难发现这是一条裂谷带,因为通常来说,峡谷的断面应该都是“V”字形,而东非大裂谷的底部几乎是“U”字形的,也就是说,裂谷的规模较大,底部很宽,两侧是陡崖峭壁,平均宽度为48~65公里,最宽处达200 公里以上,只有从高空才能发现它的整体轮廓。
很多人或许以为,既然是裂谷,应该就是幽暗、深邃、环境恶劣的,其实恰恰相反,在东非大裂谷算得上是非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有山有水,还有众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和珍稀植物。
这里湖泊众多,约30多个,仿佛一串宝石项链,从北往南连续分布。其中,著名的坦噶尼喀湖,由于它南北长度超过670千米,而东西宽度只有40—80千米,长宽相差悬殊,所以被称为“世界上最狭长的湖泊”,除此之外,它还是仅次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世界第二深湖,这里的平均水深1130米,最深处1470米。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些特殊的“湖泊”—— “熔岩湖”,其实它只不过是火山口而已,由于东非大裂谷所处地带地壳运动强烈,火山众多,频繁的、连续的火山喷发常常使得溢出的熔岩在火山口洼地内保持液态,就像一个沸腾的“湖泊”一样,如刚果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尼拉贡戈火山,自从1884年以来,它已经至少喷发过20次,所以,尼拉贡戈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最危险的火山之一。
但是,并非所有的火山都是危险的。位于坦桑尼亚东北部的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脉,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它原本也是一座火山,山顶山还保留有一个直径约为2公里的火山口,只是历史上没有乞力马扎罗山火山爆发的记录,据当地居民的传说,最近一次爆发大约在距今150至200年以前。如今,这座山峰形成了一座奇特的风景,因为它位于赤道附近,日照充足,但由于它的海拔在5800多米,使得它“一山有四季”,山顶都被冰雪终年覆盖,如果你是一位登山爱好者,登山的一路上便可以感受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气候条件,实在是令人惊奇。
东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大峡谷都是河流冲刷而成的,可是东非大裂谷这么宽根本不会是河流作用的结果,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这是大陆扩张的结果。大约在1000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东非地壳抬升形成高原,但抬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地壳中的脆弱部分会发生扩张,从而断陷而成为裂谷带。这一作用至今仍在不断进行着。据20世纪60年代美国“双子星”号宇宙飞船的测量结果,东非大裂谷北段的红海扩张速度为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陆上,东非大裂谷每年加宽几毫米至几十毫米。而且,肯尼亚的测量机构在东非大裂谷地区进行测量后推断:东非大裂谷的谷底一直在以每年1~2mm的速度下沉。因此,未来的第五大洋将逐渐形成。(文/马志飞,2014年5月16日 科学网)
用简洁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内容。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称为“地球的伤疤”的东非大裂谷分为东西两支,地跨中东与东非。
B.东非大裂谷的裂谷规模较大,底部几乎呈“U”字形,而且很平坦。
C.乞力马扎罗山经过火山爆发以后“一山有四季”,成为东非大裂谷的一道亮丽风景。
D.大陆不断扩张,谷底不断下沉,一旦使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东非大裂谷就可能成为世界第五大洋了。

根据本文内容,谈谈未来的第五大洋将怎样形成。(2)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填空。
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它们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lǒng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shà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给加点的字注音,在横线上填汉字。( 2分 )
()点()
lǒng罩一shà
“招牌”原意指,文中的意思是
、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文中省略号的作用是: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 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你有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夸,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他那一推一抬一翻一张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选自《时文热读》第3辑,有删改)
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文章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阅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
王老师许多年在学校的铃声、印讲义、叫电话琐碎的工作,默默无闻。对需要王老师的工作有不同的看法,请你谈谈你的观点。

对门送来绿豆糕
郭震海
“门铃响呢。”在厨房忙着做晚饭的媳妇喊着。
“嘿嘿,嘿嘿嘿……”老郭依然在跟着电视乐。
“你聋了,门铃响呢!”老郭媳妇提高了嗓门。老郭这才趿拉着拖鞋来到门口,他没有急着开门,先眯着一只眼通过“猫儿眼”观望,看到的是一张被放大变了形的脸。
“是谁啊?怎么不开呢?”老郭媳妇从厨房里出来。“不熟悉!”老郭说。
“什么眼神,这不是对门的老张媳妇吗!”老郭媳妇“瞄”了几眼伸手开了门。对门的老张媳妇站在门口,手里端着满满的一碗绿豆糕。
这是个新建的小区,住户搬进来不到一年,平时各干其事互不往来。老郭媳妇和老张媳妇搭上话时间不长,知道她是自己的对门邻里,来自乡下,在城里买的房子,除此以外也就只是几句寒暄。
“都在家啊,孩子他乡下爷爷送来几碗绿豆糕,送你家一碗尝尝鲜。”老张媳妇说。
“太客气了,你们自个儿留着吃吧!我们怎么能吃你家的绿豆糕呢!”老郭媳妇说。
“这有啥不能的,咱们是对门嘛。”老张媳妇说着硬往老郭媳妇手里塞。一个门里一个门外,两人推让了几下,老郭媳妇最终没有推过老张媳妇,将绿豆糕留下了。
关上门后,老郭说:“好端端的对门怎么送咱一碗绿豆糕呢?”“是啊!”老郭媳妇听了老郭的话后,一时间也犯起了嘀咕,好端端的对门怎么就送来一碗绿豆糕呢?她想着,拿起一块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灌了她一鼻孔。
“我估摸着她送绿豆糕来一定有送绿豆糕的意思,好端端的怎么就送咱家一碗呢?”老郭说。
“啥意思呢?不会是知道你在教育局工作,想让你给他儿子转学校吧?”老郭媳妇说。
“说不准,要不就是想通过咱们找老爷子办什么事,可老爷子早从公路局退休了啊。会是什么呢?”老郭看看绿豆糕,仿佛答案就写在这香气扑鼻的绿豆糕上。
“那咋整,送回去?”“你这不是废话吗,都收下了怎么好意思送回去呢!”
“咋整?”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灌了她一鼻孔。
第二天,老郭媳妇开门准备上班的时候,刚好对门的老张媳妇也开门往外走。
“早啊!”老张媳妇说。
“你也早啊!”老郭媳妇眼睛红红的好像没有睡好。
“昨晚的绿豆糕好吃吗?”
老张媳妇一句话问得老郭媳妇犯了一下愣。
老张媳妇接着笑笑说:“那绿豆糕是乡下的麻油炸的,孩子他爷爷每年都送来,十月初一在乡下家家户户都吃绿豆糕,是一种习惯。”
“是吗!”老郭媳妇支吾着,接着她回头问:“你家没啥事吧?有事你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开口,咱们是对门嘛!”
“没有啥事啊,”老张媳妇说,“有事我们肯定会说的。”
“真没有?”老郭媳妇说着就盯着老张媳妇的眼睛。
“真没有啊!”老张媳妇被老郭媳妇看得很不自在。
“没有就好,没有就好……有事你就说,别不好意思开口。”老郭媳妇说着就走了。
老张媳妇望着老郭媳妇远去的背影,愣了。“有啥事呢?”老张媳妇独自嘀咕,因为她不明白。(选自《新中国60年文学大系·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说的情节围绕一碗绿豆糕展开,请简要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50字内)
根据小说对老郭媳妇的言行描写,举例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联系上下文,品味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老郭媳妇又拿起绿豆糕凑到鼻子边闻,一股麻油的浓香又了她一鼻孔。
小说着意交代老张媳妇以及做绿豆糕送绿豆糕的习俗都来自乡下,你认为有没有必要?简述理由。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回避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的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
选文第①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第③段加点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
刘贤冰
①很久没有回家乡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想必是,在田野里耍大的孩子,即使在城里呆得再久,部份散漫的野性也难以去除吧。这些年,想念村庄,已然成了一项必修的功课,或者是一种间歇性痛灶,而且,其频率随年岁的增长而增长。
②这种想念,实在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想念一个人,是可以有所凭借的,所谓睹物思人,至少给思念留了个出口;而且,还有现代通讯工具帮忙。可是,在喧嚣的城市里想念村庄,就如笼中之鸟想念山林般,找不到一草一木一石的依据,所有的想像,都会被金属丝无情地阻隔,只剩下烦躁的心绪。我可以给家乡的亲人通电话,可是,村庄是一个集合概念,是一部完整的童年历史。我的思念,又怎能通过一根电话线真正抵达村庄的内心呢?
③坐在公共汽车上,各种建筑物扑面而来,马路两旁的景物快速移开。我知道,它们是不会彻底地给我的目光让路的;我不会天真地以为,那些物体移开之后,我会看到我所熟悉的田野和牛羊,还有从屋瓦缝隙里钻出的炊烟。
④我了解,城市在不停地讨好我。它永无休止地制造着陌生的事物,不断地变幻着色彩,让各种车辆像池塘里的鱼一样游动......这样看起来它是多么鲜活,多么富于动感。它所有的企图,就是让我忘掉村庄。可是,城市的表演,并不符合我的性情,它不断离间着我和村庄的关系,这只能增加我对村庄更加深切的思念。
⑤每天,我在城市里坐车,在城市里漫步,看城市上空偶尔飞过的小鸟,打量城市马路旁的树木花草,试图寻找关于村庄的蛛丝马迹。因为我始终不肯相信,城市会将村庄彻底地掩埋,将村庄彻底地阻断......
⑥忽然有一天,当我的目光无意中停在一块站牌上时,一下子惊呆了。我坚信,我找到了村庄!确切地说,我发现了村庄的名字。那块很不起眼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村庄的名字:上钱村,下钱村,吴家湾,马家庄......虽然不是我的家乡,但它们作为村庄,也意味着一群乡人的远徒......我突然感到,那块站牌,不就是消逝了的村庄的纪念碑吗?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
⑦又岂止是那块小小的站牌上写着村庄的名字,每一块站牌,每一条马路,甚至每一个街巷,到处都是村庄的名字,人们每天都在念叨着村庄的名字......村庄消失了,村庄的名字顽强地生存下来了。或者说,当村庄消失的时候,它把名字传给了城市。如此说来,城市不过是一个谎言。它生长在乡村的土地上,沿袭着村庄的名字,延续了乡村的生命,但它却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
⑧当我回到家,急切地打开城市地图时,惊讶地发现,我们整座城市,我们引以为豪的繁华都市,它实际是由一个个小村庄连接而成的。地图上,那些村庄的名字,星罗棋布,赫然在目;那些名字,灵动鲜活,栩栩如生,即使历经千年,也不可能被钢筋混凝土彻底掩埋。
⑨而我们所谓的城市,看起来则更像一座硕大无比的纪念碑,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无时无刻不在祭奠着被它掩埋在地下的村庄。
文章开头说“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子,是一剂良药,须得按时服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
阅读①~④段回答:
(1)作者写自己对村庄的思念,为什么在文章第②段写“想念一个人”?
(2)为什么在第④段写城市的鲜活,富于动感?
作者写道,城市“在一天天地背叛着乡村,制造着关于城市的谎言”。联系全文看,为什么说城市背叛了乡村,制造着谎言?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抒情散文感情浓郁,脉络分明,以对乡村的眷恋深情将文章逐层推进,使文章布局严谨而又自然。
B.本文的标题形象、凝练,意味深长,引人思考。城市,像一座纪念碑,默默地矗立在乡村的土地上,纪念着逝去的人们,尤其是那些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乡村人。
C.“而此时,汽车广播里,正一遍遍地播报着村庄的名字,仿佛在召唤着村庄的亡魂。”作者巧妙地插入广播的播报,结合自身感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顿悟时产生的神圣庄严的感觉。
D.在作者心中,村庄是一种象征,是精神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是难舍的人生情结。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