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此其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此其后生者也。
昔者郭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本节选的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下列句中的“以”与“是以忧也”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B.生以乡人子谒余 |
|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楚庄王德行威望都很高,但还忧心忡仲,根本原因是诸大夫的见解不如自己高明。 |
| B.宋昭公在悟出自己出亡的原因之后,改操易行,安义行道,得以扬美名于宋。 |
| 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作贤者的不易。 |
| D.本文用三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先生者”“后生者”“不生者”的区别,令人警醒。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① 能自取师者王 ②吾知所以亡矣
③子知吾且亡乎 ④郭君作色而怒曰 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2分)
②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鹤唳云端()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徐喷以烟()④鞭数十()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 B.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
|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 D.拔山倒树而来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趣事?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曾经有过“物外之趣”吗?说一件事给大家听听。(不少于80字,4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 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察:()②私拟作群鹤舞空拟: ()
③项为之强强:()④鞭数十,驱之别院鞭:()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 B.何不试之以足 |
|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D.观之正浓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阅读下面三段古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丙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遂不得履(2)以丛草为林(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翻译下列两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甲乙 两则寓言共同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一类人?
丙文描绘了一幅图。
文言文
阅读下面两篇作品,回答下列问题。
【甲】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乙】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③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果实外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先自度其足②欲以清热也
③反归取之④仕于南方在横线上用现代汉语表述下边句子的大意。
①何不试之以足?②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在文中横线上将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甲文这个故事现已演变成为一个成语,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 ____、____。
《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0—14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解释加点的词语。(1)遽契其舟(2)不亦惑乎(3)求剑若此(4)涉江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 |
| B.是吾剑之所从坠/至之市 |
|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
| D.楚人有涉江者/宋人有耕者 |
翻译(1)是吾剑之所从坠。(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甲乙两文分别演化成了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讽刺了哪种人?
当你在船上,看见楚人“遽契其舟”,你会如何劝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