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昔者楚庄王谋事而当,居有忧色。申公巫臣问曰:“王何为有忧也?”庄王曰:“吾闻诸侯之德,能自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霸,而与居不若其身者亡。以寡人之不肖也,诸大夫之论莫有及于寡人,是以忧也。”此其先生者也。
昔者宋昭公出亡,谓其御曰:“吾知所以亡矣。”御者曰:“何哉?”昭公曰:“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吾发言动事,朝臣数百人,无不曰:吾君,圣者也。吾外内不见吾过失,是以亡也。”于是改操易行,安义行道,不出二年,而美闻于宋。此其后生者也。
昔者郭君出郭,谓其御曰:“吾渴,欲饮。”御者进清酒。曰:“吾饥,欲食。”御者进干脯梁糗。曰:“何备也?”御者曰:“臣储之。”曰:“奚储之?”御者曰:“为君之出亡而道饥渴也。”曰:“子知吾且亡乎?”御者曰:“然。”曰:“何以不谏也?”御者曰:“君喜道谀而恶至言,臣欲进谏,恐先郭亡,是以不谏也。”郭君作色而怒曰:“吾所以亡者诚何哉?”御者转其辞曰:“君之所以亡者太贤。”曰:“夫贤者所以不为存而亡者,何也?”御曰:“天下无贤而君独贤,是以亡也。”伏轼而叹曰:“嗟乎!夫贤人如此苦乎?”于是身倦力解,枕御膝而卧。御自易以块,疏行而去。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此其不生者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六》)
[注释]本节选的上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问者曰:“古之知道者曰先生,何也?”曰:“犹言‘先醒'也。”下列句中的“以”与“是以忧也”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B.生以乡人子谒余 |
C.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楚庄王德行威望都很高,但还忧心忡仲,根本原因是诸大夫的见解不如自己高明。 |
B.宋昭公在悟出自己出亡的原因之后,改操易行,安义行道,得以扬美名于宋。 |
C.郭君终未被御者点醒,穷途末路还陶醉在“独贤”的光环中,慨叹作贤者的不易。 |
D.本文用三个故事形象地诠释了“先生者”“后生者”“不生者”的区别,令人警醒。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① 能自取师者王 ②吾知所以亡矣
③子知吾且亡乎 ④郭君作色而怒曰 翻译文中划线语句。
①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十人,无不曰:吾君,丽者也(2分)
②身死中野,为虎狼所食 (2分)
文言文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心乐之 乐:以.......为乐 | B.俶尔远逝 俶尔:忽然 |
C.悄怆幽邃 邃:深 | D.以其境过清 清:清澈 |
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本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不暇;顾不上。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先天下之忧而忧()(2)自是数年之后()
(3)上哂之曰()(4)吾谁与归 ()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不求甚解 |
B.然则何时而乐耶怏怏不乐 |
C.或请重法以禁之 鸿鹄之志 |
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安用重法邪?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 。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原句回答)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①啜茗于湖滨之肆②,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③其下。
戏嚼豆脯④唾之,群鱼争喋⑤;然随喋随逝,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⑥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寻⑦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以引之。鱼图食而并吞钩。久乃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⑧,独无钩乎?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请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啜()故()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41】【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岳阳楼记》)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 朝晖夕阴()(2) 属予作文以记之()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前人之述备矣众妙毕备 | B.南极潇湘初极狭 |
C.把酒临风临溪而渔 | D.则有去国怀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翻译下列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之述备矣”中的“前人之述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筑书巢》① ,完成小题。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②,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③不觌④,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闲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如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注:①选自《渭南文集》。②这里指书橱。③妻子:妻子和儿子。④觌(dí):相见。⑴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①俯仰四顾()②宾客不至 ()
③或至不得行()④乃引客就观之()
⑵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而乱书围之
A.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C.能以径寸之木 | D.无丝竹之乱耳 |
用“/”线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
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翻译下列句子。
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⑵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请结合文章分析室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