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民主政治是近代化过程中的必由之路,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东西方近代化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钱穆先生说:“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其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些政治制度的实行导致古代社会由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说说宋代是“纯粹的平民社会”的理由。
材料二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政治常为平民政治之媒介者焉……贵族之于平民,固少数也;其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力,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后此平民亦能以之为型,以之为循,……泰西之有贵族而民权反伸,中国之无贵族尔民权反缩,盖亦有由矣。”
(2)概括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要观点,试以英国代议制度确立的史实简要加以说明之。
材料三 毛泽东在1917年谈到改造中国的途径时强调:“吾意必须再造之,使其如物质之由毁而成。如孩儿之从母腹胎生也。国家如此,民族亦然。……吾人甚盼其毁,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逾于旧宇宙耶!”
(3)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毛泽东的主要主张。运用具体史实说明1840—1919年间的中国和15—19世纪的西方在社会改造走向近代化过程中途径的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汉的察举制,大体可分为在先的“贤良”与后起的“孝廉”两大项。“贤良”所举大抵为现任之官,“孝廉”为孝子廉吏之
——摘自《国史大纲}
材料二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其常贡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时法,有书有算。自京师、郡、县,皆有学焉.
——摘自《通典•选举•历代制下》
材料三……考试权,原来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就是遇到君主有过,也要冒死直谏。……由此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
——孙中山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选官制度?据所学知识指出汉、唐以上选官制度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中“中国从前的考试权”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所学知识指出“弹劾权”“很好”的依据。
(3)材料三中“考试制度”和“弹劾制度”是否完美无缺?为什么?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于成龙,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授广西罗城知县。……盗发即时捕治,请於上官,谳实即处决,民安其居,尽力耕耘。牒上官请宽徭役,建学宫,创设养济院,凡所当兴罢者,次第举行,县大治。宣化旧有水冲沙压地千八百顷,前政金世德请除粮,未行,为民累。成龙复疏请,从之。又以其地夏秋屡被灾,请治赈。别疏劾青县知县赵履谦贪墨,论如律。成龙历官未尝携家属,卒时,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民罢市聚哭,家绘像祀之。
——摘编自《清史稿·于成龙传》
材料二(于成龙去世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在当时就广受赞誉,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中就专有一篇《于中丞》,讲述他断案的神奇。到了清末,以他的事迹为原型,评书艺人又创作了公案小说《于公案》,让于成龙有了和狄仁杰、包拯一样的地位。
——摘编自山西晚报“民间传说于成龙乃再世狄仁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于成龙为官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于成龙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登基仅一个月,雍正即敕户部全面清查钱粮亏空,“凡有亏空,无论已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
很快,中央成立了专门负责清查的机构——会考府。雍正派他最信任的十三弟怡亲王允祥主管,告诫他要认真办理,“尔若不能清查,朕必另遣大臣;若大臣再不能清查,朕必亲自查出。”对查出的贪官,雍正给予严厉的经济和法律制裁。为了使赃官无处遁藏,雍正常常采用抄家的办法,让贪官退出赃银,归还国库,为避免贪官转移和隐匿赃物,往往对官衙和原籍宅第同时抄检。对已经离任的官吏,一样清查到底。
在打击贪官污吏的同时,雍正极力提倡官吏廉洁奉公的德行操守,戒饬官吏要“以循良为楷模,以贪墨为鉴戒”,提出“操守清廉乃居官之大本。”对操守廉洁,秉公执政的官员予以提拔和重用。
此外,他通过广布耳目、扩大使用密折制度等方式加强对各级官员的监督。他的这些措施相互补充,切中时弊,收到良好效果。故雍正一朝,吏治相对清廉,向来为史家所称道。
——摘编自黄云《简评雍正的吏治整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雍正吏治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吏治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对当今廉政建设的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按照马克思的描述,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如下一些主要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生产,没有商品和货币;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到高级阶段则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的国家开始消亡;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及综合资料
材料二 理论创新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简单地说,就是对原有理论体系或框架的新突破,对原有理论和方法的新修正新发展,以及对理论禁区和未知领域的新探索。
——严清华 尹恒《试论经济理论创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理论的阐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一至两条修改建议并结合史实说明理由,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认识。
(25分)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全球已愈来愈联系为一个整体,中国人的世界意识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更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如“夏”,位于宇宙模式的中心,享有号令天下的最高权威;而周围各国如“夷”,位于这个模式的边缘,必须向“中国”臣服……“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作为区隔“夷”和“夏”的标准。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对宇宙和世界体系的认识。(2分)结合古代中国文明发展状况分析这一认识产生的原因(可以从自然环境、经济、科技等方面思考)。(4分)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清廷一些官员一方面出于对西方列强强权的义愤,力图解除不平等条款对中国的束缚,伸张自身的权益;另一方面,出于与西方国家办理外交事务的实际需要,这些官员逐渐认识到有必要了解西方在调整国际关系方面的法律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因此,力主将近代国际法引入中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接受英、法、美、俄等国公使入北京设立使馆。作为对等性的反应,1868年,清政府向欧洲派出于第一个外交使团,1877年中国第一个驻外使节也被派往伦敦,翌年,在欧美其他国家开始设立使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2分)两个时代中国与世界融合的程度不同,毛泽东时代中国与世界隔离较久,邓小平时代加速融入世界,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