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药苯磺隆是一种除草剂,长期使用会浸染环境。研究发现,苯磺隆能被土壤中某些微生物降解。分离降解苯磺隆的菌株和探索其降解机制是实验过程如图甲、乙所示。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有碳源、水、
(3)纯化菌株时,通常使用的划线工具是
(4)为探究苯磺隆的降解机制,将该菌的培养液过滤离心,取上清液做图乙所示的实验。该实验的假设是
下表数据为科研人员实验测得体外培养的某种动物细胞的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包括期、
期和
期,M期为分裂期)各阶段时间(单位:小时),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
![]() |
![]() |
![]() |
M |
合计 |
时长(h) |
10 |
7 |
3.5 |
1.5 |
22 |
(1)若在上述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DNA合成抑制剂,处于 期的细胞立刻被抑制,再培养 小时,其余细胞都将被抑制在期与
期的交界处。
(2)期的启动需要某种蛋白质分子作为启动信号,该蛋白质在
期之前合成并存在于
期全过程中。若将
期和
期细胞融合,则
期细胞核进入
期的时间将 (填“提前”、“不变”或“延迟”)
(3)若在培养过程中将适量的(
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和某促进细胞分裂的药物加入到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可观察和测量到
期 (填“变长”或“变短”)。
(4)处于M期细胞中的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的 发出。在M期,消失后又重新出现的细胞结构是 。若要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M 期的各时期特征,需要用龙胆紫溶液使细胞中的 着色。
(5)下表为研究人员全部20次实验的数据汇总表。(注:每次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根据上表数据可估算出该种细胞一个周期中前期的时长为 。
下图1表示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部分结构中的某些生命活动过程,①—⑦表示代表各种物质,甲、乙代表两种细胞器。图2表示该植物叶片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S代表有机物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两种细胞器的膜面积都很大,其中乙增加膜面积主要是通过 。
(2)若该绿色植物长时间处于黑暗环境中,则图1中“⑥→⑤→⑥”的循环能否进行? ,原因是 。
(3)若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图2为浓度一定,环境温度为25℃时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得的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
①图2中的A点时,图1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有 ;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B—D间,光合作用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为 。
②当光照强度处于图2中的D点时,图1中“物质⑦”的去向是扩散到乙和 ,D点以后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继续上升的环境因素是 。
③请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的坐标系中绘出环境温度为30℃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要求在曲线上标明与图中A、B、C三点对应的a、b、c三个点的位置)
下图1为细胞的放大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及其去向,其中①—⑦表示细胞结构,⑧—⑨表示细胞生理活动,甲—丁表示结构中的物质。图2表示胰岛素对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调节,细胞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GLUT4。据图回答:
(1)①—⑦中,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有 ,含有核酸的结构有 。
(2)若图1表示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激素的过程,则丁物质可能具有 的作用。
(3)图2显示:⑧表示 作用,能调节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该作用的完成直接依赖于细胞膜具有 的结构特点。2型糖尿病人胰岛素水平正常,但靶细胞存在“胰岛素抵抗”,从细胞膜的组成看,可能的原因有 或 。
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回答:
(1)图①中a~c柱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__,图①中所对应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2)图①中Ⅱ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②中______,由Ⅱ变为Ⅲ,相当于图②中_______过程。
(3)图②乙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4)图②甲细胞中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
(5)请绘出该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DNA分子含量变化曲线。
(6)请绘出图②乙细胞前一个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如图是探究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装置中的碳酸氢钠溶液可维持瓶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该装置放在20℃环境中。实验开始时,针筒的读数是0.2mL,毛细管内的水滴在位置X。30分钟后,针筒的容量需要调至0.6mL的读数处,才能使水滴仍维持在位置X。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若以释放出的氧气量来代表光合作用速率,该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是____mL/h。
(2)与植物的实际光合速率相比,用上述装置所测得的光合作用速率数值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相同”),原因是 。
(3)假若在该植物的叶片上涂上一层凡士林,光合作用速率会大幅度下降,这一做法主要限制了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反应阶段。
(4)如果在原实验中只增加光照强度,则针筒的容量仍维持在0.6mL读数处。在另一相同实验装置中,若只将温度提升至30℃,针筒容量需要调至0.8mL读数处,才能使水滴维持在位置X(不考虑气体物理膨胀)。比较两个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