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2.

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

科目 语文   题型 诗歌鉴赏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一词多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文后问题。
[双调]
蟾宫曲·怀古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非熊。霸业成空,遗恨无穷。
注:非熊,指吕尚。
(1)首句中的“农夫”指,称其为“农夫”,是因为
(2)第二、三两大句高度概括地写出了。
(3)末句“蜀道寒云,魏水秋风”采用的是的表现手法,其句意
(4)这首元曲虽然用典,但用的都是人尽皆知的典故,用语通俗,具有元曲的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怨王孙
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这首词描绘的秋景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的分析。
(2)怎样理解“似也恨,人归早”中的“恨”字?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 燕脂:同“胭脂”。 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湘中
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注释①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为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作此诗。②《诗经·召南·采》写祭祀情况,蘋、藻(水草)都是祭物。”“于以采藻” 、“于以奠之” ③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1)填空。“猿愁鱼踊水翻波”一句既写出了湘江景象,也渲染出了韩愈被贬后的心境,他到汨罗来欲借凭吊予以宣泄。
(2)从第三、四句看,韩愈的内心并未得到宣泄与慰藉。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
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与齐名,两人素有“”之称。
(2)这首绝句通篇写景,景中有情。写景有什么手法?
(3)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