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尼克·胡哲:我和世界不一样
他只有不足一米高,但在很多人心里,却是真正的英雄。
1982年12月4日,尼克·胡哲出生在墨尔本。这个新生命的降生,给父母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恐:这是一个“海豹肢症”患儿,一个没有四肢的怪物。父亲吓得跑到医院的产房外呕吐,母亲甚至不敢靠近他。
父母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们四处求医,但整个澳大利亚,没有一个医生能给出合理的医学解释。而尼克·胡哲的情况比一般的“海豹肢症”患儿还要糟,他完全没有双臂和双腿,只是左侧臀部以下长出一只带着两个脚指头的小“脚”。
不过,力克幸运地生在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父母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愕和痛苦后,接纳了现实,他们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个孩子。
“父母和所有亲人都很疼爱我。我天生与别人不同,但他们却从没提起过我的身体异于常人。在五六岁时,我知道自己没有手脚,然而我真的认为没什么大不了。”
父母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教力克做能做的一切。18个月大的时候,父亲就把他放到了水里,让他学习游泳。他 6岁那年,身为电脑程序员和会计师的父亲就开始教儿子用两个脚指头打字。
到该上学的年龄,父母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可能最正确的决定:把儿子送进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而不是去为残障儿童设立的特殊学校。
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无助的尼克必须独自承受风雨。他行动需靠电动轮椅,生活要靠护理人员照顾,他发现自己和别人并不一样。同学们对他怪异的身体发出的嘲笑和尖叫让这个7岁的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和孤独。他内心充满无奈和绝望:我又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他后来回忆道:“8岁的时候,我非常消沉。我冲妈妈大喊,告诉她我想死。”有几次,他真的试图自杀,只是没能成功。
真正让他发生改变是在13岁那年。妈妈剪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给他看,上面刊登了一个残疾人走出困境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主人公没有被残疾压垮,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个人生目标,并且逐一去实现,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他还不断帮助别人。文章主人公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他:“上帝把我们生成这样,就是为了给别人希望。”
力克振作起来,他终于明白了,自己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自己也不是一个没有“明天”的人……
坚强地挺过来的他,渐渐学会了应付自己的不自如,他开始做越来越多的事情,做那些其他人必须要手脚并用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刷牙、洗头、用电脑、游泳、运动……
他也逐渐交到了朋友。7年级时,他去竞争学生会主席,结果成功当选。
他开始变得开朗和快乐,与学生会同伴一起参与地方慈善机构和残疾组织的各种事务,虽然他无论做什么都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艰辛。
在父亲的帮助下,尼克还取得了会计和金融企划的双学士学位。19岁的时候,他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是通过自己充满激情的演讲和亲身经历去鼓励其他人,给人们带去希望。“我找到了我活下去的意义。”
在演讲中,他无数次当众倒在桌子上,向台下观众演示一个无手无脚的人如何重新站起来。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直到身体艰难地站立。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让人们明白,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懈和拥抱失败,把失败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失败的恐惧打倒。
演讲之余,他也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他对游泳、滑板都很在行。2008年,他在夏威夷还学会了冲浪,甚至掌握了在冲浪板上做360°旋转的高难度动作。“现在就算你用百万元来引诱我,叫我长出手脚,我也不会考虑。”
身高不足一米、没有手没有脚的尼克,赋予了这个世界一笔巨大的财富。
(选自2010年12月11日《羊城晚报》,有删改)结合全文概括尼克·胡哲能够“站起来”的原因。
文中多次引用尼克·胡哲的原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试作简要分析。(6分)
如何理解尼克·胡哲所说的“现在就算你用百万元来引诱我,叫我长出手脚,我也不会考虑”这句话的含义?并请你结合全文和自己的人生感受谈谈尼克·胡哲赋予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是什么。(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赵本山和学者之争不是一场“二人转”
肖复兴
①前不久,赵本山的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的讨论会上,赵本山和曾庆瑞教授针锋相对的争论成为了新闻。遗憾的是仅仅成为了娱乐版的新闻而已,并没有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认真的讨论自然就更谈不上了。
②其实,争论的焦点,或者说意义,不是赵本山面对批评和质疑的风度与态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表面的雅与俗的问题,而是关于赵氏小品和喜剧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的价值判断的问题。曾教授的直言和赵氏的反驳,不过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矛盾与隔膜所显露出的冰山的一角,远未能深入下去。
③无疑,赵氏自身的魅力和努力,加之与央视互为借水行船,所造成的影响力,是任何一个演员都无可比拟的。无论怎么说,一个演员仅仅借助二人转的民间艺术形式,单刀会一般征服中国长达二十年之久,纵使有再大的局限,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存在理由。如果说有其问题,那么这问题便不仅出在赵氏自身,也出在我们当今的文化思想乃至精神方面,首先缺少更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替代形式;或者说,大众的文化需求恰恰与赵氏基本合拍。实际上,他的局限和问题,正是我们自己和时代的局限和问题。如今赵本山牛气冲天,有点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实际上都是我们惯出来的,捧出来的,是我们脚下的泡,自己走出来的。
④从这一点意义而言,我们的艺术界应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这样的讨论才是,而不应该仅仅是曾教授和赵氏的一场单挑的“二人转”。如果我们还缺乏富有思想性的真知灼见,起码可以如赵氏与曾教授一样当面锣对面鼓直言相对。这不仅牵扯艺术的民主,还关乎艺术家的真诚。十九世纪末期的欧洲艺术界也许可以成为我们借鉴的榜样。那时,瓦格纳以不乏讥讽的口吻批评肖邦的孱弱,不过是“妇人的肖邦”。肖邦则对给予过他最大支持的李斯特的炫技的钢琴演奏公开持批判态度,说这样的演奏给予听众的感觉是“迎头痛击”。德彪西更是直抒胸臆地批评辉煌一时的瓦格纳,不过是多色油灰的均匀涂抹,说他的音乐“犹如披着沉重的铁甲迈着一摇一摆的鹅步”……
⑤关键是,这种我们今天无法想象和容忍的激烈批评,不仅是上述少数几个人,而是一种艺术家的集体作业,也没有听说哪位挨了如此激烈甚至在我们看来有些丑化的批评,而如我们这里一样冲天一怒,责问对方是靠批评和质疑吃饭的。回顾欧洲十九世纪艺术的整体辉煌,是因为拥有那样的天空和土壤,才能够造就出一批艺术家,周围都是大树,容易彼此都长成大树,而连接成一片森林。允许自己喜欢的声音,也允许其他声音的存在,才可能出现众神喧哗的场面。
⑥如今我们的艺术殿堂已经差不多成为了市场,扯着高八度的嗓门吆喝叫卖的、屈膝弯腰唱个大喏乞求买的;再弄几个哥们儿、姐们儿当“托儿”,或弄一席酒宴一勺烩出赞不绝口的过年话;为几个红包而将良心与良知一起切碎,卖一碗清水杂碎……不一而足。所以,我们对于今天曾庆瑞教授捅了老虎的屁股,和赵本山回身一吼啸山冈,才如此地不适应,而容易将这样的场面当成了舞台上小品式的笑话或卖点。
⑦缺少了真诚而爽快的批评,尽管是赞扬的好话,尽管是谦逊的态度,艺术却容易成为一锅黏粥没个豆,没有了值得珍视的东西。因此,关于赵氏的小品和喜剧的讨论,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娱乐版或新闻版,我们也不应该仅仅成为看客。因为他们上演的不再是小品,而是严肃的话题。
(选自2010年5月4日《北京晚报》,有删改。)关于赵本山的小品和喜剧,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赵本山小品和喜剧的讨论,不应停留在娱乐新闻的层面。 |
B.赵本山小品和喜剧风靡一时,完全得力于央视的借水行船。 |
C.赵本山小品和喜剧能够代表当今大众文化的某些价值追求。 |
D.赵本山小品和喜剧存在的问题,也是当今时代存在的问题。 |
下列对本文题目“赵本山和学者之争不是一场‘二人转’”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这场争论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 |
B.这场争论实际上反映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 |
C.这场争论不应被当成舞台上小品式的笑话或卖点。 |
D.这场争论需要有识之士参与,而不需要众多看客。 |
根据文意,瓦格纳、肖邦、德彪西等人有什么突出的优点?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综观全文,作者主要针对哪些人提出了怎样的批评?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徽州文化
①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②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③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④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⑤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的某些端倪。
⑥徽州文化正是以、、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突破。 |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
根据原文中2-5段的内容提示,归纳出第六段横线处应填的徽州文化的“三大基本内核”。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湿地是诗地
单之蔷
①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②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诗经》的第一篇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蒹葭》中写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③候鸟是湿地的主人。候鸟的迁徙一直是一个谜。有人把原因归结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周期性伸展和退缩的冰期。但我觉得候鸟迁徙的奥秘也许是因为地球上分布着湿地。夏天北方的湿地芳草萋萋、鱼翔浅底,是鸟类的天堂,此时南方的湿地则汪洋恣肆、洪水滔滔;当冬天来临时,冰封雪飘的北方湿地已经没有了鸟类的生存的空间,但上帝是如此伟大,她已经令南方的湿地水面收缩,大地显露,万物滋生,为远方的宾客准备了盛宴。可以说上帝创造了这样一种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是随着季节转移的,夏天这种空间在南方消失了,在北方却出现了,冬季则相反。这就是湿地。换一种说法,湿地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随季节转移的生存空间。这种生存空间在生态学中,称之为生态位。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这样一个生态位,必然会有一种生物来适应。这种生物就是候鸟。她们用史诗般的飞翔来追逐这种生存空间,南来北往是她们的宿命。
④候鸟在古人心目中是充满诗意的美的意象:雁声芦叶老,鹭影蓼花寒;落霞与孤鹜齐飞;过尽飞鸿字字愁;缥缈孤鸿影;雁背夕阳红欲暮……这是古人感受中的候鸟。“雁阵”“孤鸿”等意象是与季节的更替、时间的流逝、逆旅的游子、凭栏的思妇等意识紧密相连的。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
⑤“湿地”是一个新词。《辞海》(1989年版)中竟没有这一词条,但关于沼泽却有许多词条。过去的沼泽,就是今天所称的湿地中的一大类,但这两个词的情感色彩是不一样的。“湿地”表达的是一种喜爱和肯定,“沼泽”潜藏的意向是否定。89版的《辞海》中关于沼泽的解释是这样说的:“水分长期饱和,通气不良。为防止沼泽化的发展,必须进行排水。”这哪里是名词解释,分明是意见书。
⑥既然《辞海》都说了“必须进行排水”,可以想见湿地在中国的命运。在各种各样的围剿湿地的行动中,许许多多的沼泽、湖泊、草甸消失了。我们只知道大庆是中国的石油基地,其实大庆所在之地是世界级的大湿地;北大荒是从湿地中开垦的粮仓;千湖之省湖北剩下了不足百湖……,我们究竟消灭了多少湿地,恐怕无法计算,但一些地名能向我们透漏一些秘密,比如:我们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在一个叫“洼里”的地方,地质所的地名是“苇子坑”,中关村所在地是“海淀区”,这些地方过去无疑是湿地。
⑦湿地是一种全球范围内转移的生存空间,候鸟是世界的公民。湿地的消失就是候鸟的末日。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它关乎候鸟的命运和世界的福祉,因此那种湿地应是主权有限或高于主权的领土,不能任主权国所为;世界各国也应尽保护湿地的义务。
⑧按照国际湿地组织的定义,湿地除了沼泽外,还包括河流、湖泊、海岸、滩涂、甚至还包括了水库、稻田等。今天我越来越感觉到从湿地的角度来重新认识河流和湖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本权威的《地理学词典》关于河流的定义是这样的:“流动在条状地槽中的水体。”这样的定义毫无美感,寡然无味,而且忽略了河流在雨季和旱季的膨胀和收缩等湿地性质,更忽略了那些河流造就的通江湖泊,甚至忽略了水库、电站这样的人工湿地。其实河流是一条组合项链,她串联起各种形状的水体。从更大的范围看,河流是网,是大地的面纱。
⑨用堤坝对河流夹道欢迎,不让河流膨胀和收缩,甚至用堤坝把河流举到高处,形成悬河,这是把河流看作是“条状地槽中的水体”的结果,如果用“湿地观”来看河流,我们对待河流的做法将有所改变,那时河流就有幸了。第五段的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①我希望候鸟唤起的那些美的意象不要消逝。
②那些重要的湿地是一种特殊的领土。这是一篇介绍湿地的文章,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篇幅来写候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老兵
刘建超
①老兵是个粗人,1948年6月,老兵跟随华东野战军挺进中原,解放古城开封时,他担任爆破分队的队长。开封守敌长期经营城防工事,形成了永久性的防御体系。城外挖有战壕,深宽各有一丈有余,挖战壕用来加厚城墙。城门外筑有三角地堡群,城外200米以内的住房都拆迁了,形成了一片开阔的地带。老兵负责爆破宋门关。宋门关的守敌仗着城墙墙高壁厚地势险要阻止了部队的进攻。老兵率兵冒着密集的炮火连续两次对城墙实施了爆破,都因威力不足,城墙未炸开。老兵急红了眼,将两个炸药包捆扎在一起,又上。通信员扯住老兵的胳膊:“队长,我去!”老兵一脚把通信员踢开,对机枪手吼着:“你给老子狠狠地打!”机枪手端起机枪,将猛雨般的子弹扫向城头。老兵身捷如猿,左蹿右跳,连滚带爬地摸到了墙根。一声巨响,城墙裂开了个缺口,部队攻上了城头。老兵烤焦的衣裤被子弹弹穿了六七个洞,他却一点也没伤着,老兵拍拍头,十分得意地对自己的部下说:“看到没,子弹也欺软怕硬。”部队开庆功宴,首长点名让老兵发言,老兵背了大半宿的发言词,一登台就忘了个精光,干脆挥一挥手,说:“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往城墙送了三次炸药包。”笑声比掌声还热烈。
②建国初期,军区办了干部文化补习班,当了团长的老兵又在文化补习班当班长。拿顺了枪的手就是拿不顺笔,每节课老兵都要折断几支铅笔,老兵着急上火,腮帮子肿得老高。教员说,学习像你炸碉堡一样,有困难。只要你有勇气和恒心,没有攻不下的堡垒。老兵心想,说的是呢。便下了狠劲儿,几个月不回家。一天,教员交给老兵一封信,说:“团长,你把收信人和写信人的地址写颠倒了。”老兵摸着头,憨憨地笑着说:“收到没收到也没啥,只是想让你嫂子知道我也能给她写信了。”学员们起哄,拆开了信,信上只有一句话:“老婆子,你吃了吗?”
③补习班有个学员姓王,爱摆老架子。有次他骂了教员。老兵找学员谈话:“你立过几次功?”王学员神气地摆摆头:“三次!”老兵说:“我才立了五次,你立了啥功?”王学员底气不足:“一个一等功,两是二等功。”老兵说:“我才两个特等功,三个一等功。你是啥职务啊?”王学员耷拉下头。老兵说:“打仗立功,敢打敢拼,那是半个本事,能文能武那才是大本事。咱来这儿学习,不就是要学这大本事吗?”
④一晃过了几十年,老兵黑亮亮硬扎扎的头发花白了。他从将军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每日照例要到熟悉的营区走一走,转一转。营区坐落在临近海滨的东山坡上,站在营区,可以鸟瞰整个城市,营区脚下的那条黄金海岸,每日都被密密麻麻的中外游客铺满。老兵常坐在营区山崖边的岩石上,出神地望着无垠的碧波和如织的游人。
⑤“怎么回事?”老兵被身后的一阵喧哗声吸引。
⑥一位值勤战士跑过来,敬了礼说:“报告首长,这位导游带着几位外国朋友要到营区里游玩,我不放行,他们就闹,还说脏话。”
⑦老兵对导游说:“请你告诉这几位外国朋友,这里是军事重地,游人止步。你们必须向这位士兵道歉。”
⑧导游不屑地瞥了老兵一眼,对外国游客叽咕了一通。
⑨老兵双眉一抖,一把揪住导游的衣领:“你还是个中国人?你让我向他们道歉?”
⑩老兵转向那几位游客,用不流畅的英语说:“我以一名将军的名义,要求你们为刚才不礼貌的言行向这位士兵道歉。”
⑾外国游客望着威武的老兵,连连向士兵道:“sorry , sorry 。”
⑿导游嘟哝着:“人家的卫星连陆地上的男女都能分辨清楚,还有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⒀老兵提高了嗓门儿:“人家科技发达,难道我们连自己的尊严都不要了吗?你这种混帐话,放在从前,老子敢毙了你!”老兵说着,手习惯摸向了腰间。
⒁导游脸白了,带着几个人匆匆离去。
⒂老兵拍拍士兵的肩头,背着手朝山崖走去。夕阳正浓,余晖似一把神斧,将老兵修凿成一座雕像。老兵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述。
导游这个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篇小说中写老兵给妻子写信、劝导王学员、说英语这三件事的主要意图分别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三个看似松散的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
钱穆
①我们通常听人说,某人无所表现,似乎其人无所表现即不值提。但在中国历史上,正有许多伟大人物,其伟大处,则正因其能无所表现而见。此话似乎很难懂,但在中国历史上,此种例,多不胜举,亦可说此正是中国历史之伟大处,也即是中国文化之伟大处。
②例如吴太伯,又如伯夷、叔齐,在历史上皆可谓无所表现,而为孔子所称道。孔子曰:“太伯其至德矣乎!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又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乎!”似乎孔子乃在其无表现中赞扬其已有所表现。而且是表现得极可赞扬。我们也可说,此乃是在人群社会中,在历史上,一种不沾染不介入的表现,一种逃避脱离的表现。
③后来太史公作《史记》,又将《吴太伯世家》列为三十世家之首,将《伯夷列传》列为七十列传之首。他在《伯夷列传》中,屡屡提到因伯夷之无所表现而无可称道,甚至其人若犹在或有或无可信可疑间,只因孔子称颂了他。太史公又用颜渊作陪衬,他说:“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早夭……”其实颜渊也就无所表现,故太史公引来推崇伯夷无表现之伟大,而褒然列之于列传之首。
④以下中国历史上遂搜罗了极多无所表现的人物,而此等人物,亦备受后世人之称道与钦敬。故我说此乃中国之史心,亦即中国文化传统精义所在。诸位只有精读中国史,深研中国历史人物,始能对此有了悟。
⑤如诸葛亮,好为梁父吟,每自比管仲、乐毅。他并不是不能有表现,却又不想表现。后来刘先主三顾草庐,始肯出许驰驱。他在《出师表》中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今且问,此两语是否当时诸葛真意?我且举其友作证,一是徐庶,他知诸葛最深,应亦是一有作为人。初事刘备,曹操获其母,庶乃辞备归操。虽仕至御史中丞,然在历史上,终不见徐庶曾为曹操设一谋,划一策。其人便如此无表现而终了。又一人如庞德公,时荆州刺史刘表屡以礼延,不能屈,隐鹿门山,采药以终。诸葛孔明常拜于其床下,可见其人亦非不能有表现,只是宁为一无表现人。
⑥此种尊崇无表现人物之传统,又影响到小说。如唐人《虬髯客传》,即是故意要描写一个无表现之英雄。又如《水浒传》叙述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汉,开始却有一位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此人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是一无表现人物。《水浒传》作者,把此一人闲闲叙在前面,真使后面忠义堂上宋江以下一百零八位好汉,相形减色。此种笔法,可谓与太史公《史记》三十世家以吴太伯为首,七十列传以伯夷为首,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是能直探史心的一种大手笔,诸位莫轻忽过。
⑦今天诸位也可说是各处在衰乱之世,不免有生不逢辰之感。然诸位一读历史,知道研究历史人物,便知我们尽可做一不得志和失败的人,或甚至做一无表现之人。这一时代是失败了,但处此时代之人,仍可各自有成,并可有大成。只要人能有成,下面时代便可挽转,不使常在失败中。若人都失败了,则一切完了,下面亦将无成功时代可期。孟子曾说:“禹、稷、颜回同道,易地则皆然。”禹、稷是有表现的人,颜回则是无表现的人,这只因时代不同。但不论有表现无表现,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却同样主持在他们手里。孟子又说:“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不为正是无表现。所以若时代不许可,我们尽可不强求表现。一旦时来运转,风云际会,到那时自有出来表现的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留得有人,还怕历史中断吗?
(选自作者1961年在香港的学术讲座《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有删节。)
【注】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高中肄业,自学成才。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教授,香港大学、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现代历史学家,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晚年定居台湾。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给分)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正因![]() |
B.孔子赞扬吴太伯,是因为吴太伯能在无表现中有所表现。 |
C.司马迁并不真心推崇伯夷,也不赞成孔子对伯夷的评价。 |
D.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许以驰驱,但此后一直无所表现。 |
E.无表现人物的特点是:能有所表现,却主动选择不表现。关于作者的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远离社会,不沾染不介入,是一种逃避脱离的错误做法。 |
B.作者认为,大量搜罗无表现的人物,说明中国人有盲目崇古的传统。 |
C.作者认为,《水浒传》里,真正的英雄不是一百零八将,而是王进。 |
D.作者认为,孟子所说的“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是至理名言。 |
第五段中列举徐庶和庞德公的例子,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结尾一段的划线句,先说“我们尽可做一不得志和失败的人,或甚至做一无表现之人”,接着又说“仍可各自有成,并可有大成”,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根据文意,作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