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共21分)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战国策·燕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祭路神 |
B.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币:指礼品 |
C.恐惧不敢自陈陈:陈列 |
D.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掷击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
B.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斧斤以时入山林 |
C.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D.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下列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B.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
C.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D.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从选段文字内容看,对荆轲形象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A.耿直刚烈,太子丹催促荆轲前去刺秦,荆轲虽屈于权势,但仍然毅然悲壮辞别。 |
B.虑事周密,用重金贿赂蒙嘉,为面见秦王得以实施刺杀计划,起到一定的作用。 |
C.镇定从容,秦武阳在秦廷露出恐惧神色,引起秦君臣疑心,所幸荆轲机智化解。 |
D.忠义赤诚,荆轲愿生擒秦王,进而谋求秦燕长久和平的局面,以此酬谢太子丹。 |
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
(1)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3分)
(2)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分)
(3)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邡。邡与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邡为大臣,与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即位,迁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扰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惟朴等言用兵之策,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朴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壮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安四方,惟并独后服,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选自《新五代史•周臣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雅已知朴雅:向来、平日 |
B.非独当世之务独:只有 |
C.数顾大臣问治道顾:顾虑 |
D.过故相李谷第过:拜访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王朴“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组是()
①知其必乱,乃去郡东归②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
③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④至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
⑤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⑥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
A.①②③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朴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枢密使杨邠,后来发现隐帝任用小人,而杨邠与将相关系不好,料知混乱必然要发生,就离开了他。 |
B.王朴不仅多才多艺,精通音律、历法等,还善于搞城市建设,将京师改造得大路通畅,壮伟宏阔。 |
C.王朴在众文士主张兴修文教的情况下,主张用武,得到世宗的赏识,世宗征伐并州回来后,王朴最终被提拔为枢密副使。 |
D.王朴视察汴河口,到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拜访,疾病发作,倒在座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世宗伤心地用玉钺触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在修文德以为先。(5分)
(2)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襚①吊之。
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下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才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必悉众迫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又与孙宣雅战海曲,先登。以前后功擢建节尉。
从须陀击李密荥阳。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与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
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与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
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瓶,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从讨世充、建德、黑闼三盗,未尝不身先锋鏖阵,前无坚对。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及平隐、巢,功拜左武卫大将军。
后上书称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二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
(选自《新唐书•秦琼传》,有删改)
【注】①襚:向死者赠衣被。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须陀委营遁,明月悉兵追蹑遁:进攻 |
B.即斩关纳外兵纳:迎接 |
C.策其马谢世充谢:告别 |
D.走宋金刚于介休走:使……走,击退 |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现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的一组是( )
①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②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③濒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④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⑤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⑥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
A.①②④⑥ | B.①③⑤⑥ | C.②③④⑤ | D.②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攻打卢明月时,须陀要派人去偷袭,众人没有愿意去的,只有秦琼和罗士信自告奋勇前往。他们奋勇杀敌,最终大败卢明月。 |
B.几经辗转,秦琼被李密任命为帐内骠骑。有一次李密在作战中中箭,坠于马下,这时追兵又到了,幸亏秦琼保护他,他才免于一死。 |
C.秦琼英勇善战,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十分看重他。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因此他才改投在唐高祖门下。 |
D.秦琼在军队中长大,经历了两百多次战争,累官进爵,多次受封赏。后来秦琼上书称病,要求隐退,去世后他的灵柩葬在皇帝的陵墓旁。 |
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
(2)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玉帛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埏(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谓人曰:“此人乃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相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穆提婆求娶光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工:擅长 |
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亡叛:叛逃 |
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用事:掌权 |
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彰:明显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斛律光英武勇敢的一组是
①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②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
③当时传号落雕都督④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
⑤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⑥此人若在,朕岂能至邺
A.①②④ | B.②③⑤ | C.①⑤⑥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斛律光箭艺高超。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落雕都督”。 |
B.斛律光英勇善战。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侵扰齐境,斛律光率五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
C.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不得已慰劳兵众。 |
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以大赦囚犯庆祝。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
(2)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知己说
(清)刘开
韩子云:非知之难,处知者实难。悲夫!士以遇知己而名著,亦有得知己而遂至行亏名辱者,可不惧哉!
余观穆生在楚,以未设醴而去①,未尝不怪其恝然②径行,负畴昔知遇之意。及见后世君子,处乡里之间,其才气学识卓然异乎众人,一旦受当事之知,遂心驰势利,变刚正之操,以事媚悦,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故天子有不召之臣,王侯有不屈之士,将军得揖客而身益重。如使受知者皆谗谄面谀,希迎意旨,图旦夕之安而忘其所有事,卒使世之论者谓下无可取之实,而上无知人之明,此岂遇合中之美事哉?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光武知严光之不能屈,而不绳以君臣之法;献子③有友五人,皆无献子之家。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
夫轻合者必易离,故其始必有所甚难,而其终也至于久远而不废。信陵之客三千,其最难屈者,莫若侯生及毛、薛二公。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显名天下。嗟乎!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持尺寸之丝以系北溟之鹏,虽欲为之回翼,岂可得哉?
然而有子夏之贤,犹未免出见纷华而悦,吾诚为士之有志于立身者忧其继也。(选自《续古文观止》)
注 ①穆生:汉代楚元王的中大夫。醴(lǐ):甜酒。楚元王很尊敬穆生,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设宴,特地为穆生准备甜酒。到楚王戊即位后,就渐渐忘记给穆生陈设甜酒了。穆生认为醴酒不设,说明君主已不再重视自己,于是离开了楚王。②恝(jiá)然:淡漠,无动于衷。③献子:春秋时鲁国有贵卿孟献子。《孟子·万章下》载,孟献子与乐正裘等五人交朋友,这五个人心里都没有把献子当成显贵的百乘之家(大夫)看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下交不渎 渎:轻慢 |
B.已为天下所非笑非:指责 |
C.其最难屈者屈:委屈 |
D.然卒赖其力以建功人国赖:依靠,凭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是篇论说文,文章讨论了士人受到知遇及如何与知己者相处的问题。本文善于引用大量的典故来说理,使文章言之有据,说服力强。 |
B.作者认为士人不要因得到知遇而改变操守,在权势名利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免“所求未获,已为天下所非笑”。 |
C.文章第四段认为那些轻率结交的人必然容易分离,所以为了结交双方的情感能够长久,在结交前应该互相考察一下对方。 |
D.本文谈到的一批人,如严光、孟献子的五个朋友、侯生、毛薛二公,都是当时的贤士,他们得遇知己,不媚不谄,保持自尊。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士之自负也愈大则其自待也愈重抱杰出之才逢破格之赏识而即欲顺从求悦者是不以道义自处而又以世俗之心待君子也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古人不屈道以徇私者,乃善处交游以全人己之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常特达之士,亦未必不终为人用也,夫固可以礼屈而不可以势束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韩非子说:被人了解欣赏并不困难,实在困难的是被人了解赏识时,要如何自处。真可悲啊!士人有因为遇到知己而声名显扬的,也有人是因为遇到知己而竟然落到品行亏损、名声受辱的地步,能不戒慎恐惧吗?
我看汉代的穆生在楚国的时候,因为楚王没替他准备甜酒就托病离开了,我一直奇怪他做事如此轻率、行为如此任性,辜负了从前的楚王对他知遇的一番心意。等我看到后代的君子们,他们处在乡里的时候,才气杰出、学识超众;一旦受到在位者的知遇赏识,心神于是就投注在权势利益中,改变了原来刚正的节操,做些谄媚讨好的事情。他所追求的还没得到,就已经为天下人所耻笑了。这之后我才知道古人不委曲道义来顺从私欲,才是善于处理人际的交往,来保全人我的美好关系。君子和地位高的人交往,不会谄媚;和地位低的人交往,不会轻慢。所以,天子有不能随便召见的大臣,王侯有不可屈服的士人,将军如果有长揖不拜的宾客而自己会更受敬重。假如受到知遇的人,(都只会)谄媚、巴结,陷害他人,迎合(君主的)意旨,只求暂时的苟安,忘记自己所应该做的事情,最后使得世上的评论者,认为居下位者没有什么可取的才学,而居上位者没有知人的智慧,这哪里是宾主遇合的美事呢?
朋友相知,可贵的在于彼此互相知心。汉光武帝知道严光是个不能用权势屈服的人,就不用君臣间的礼法去约束他;孟献子有五个朋友,可是他们心中并不存有孟献子是大夫的想法。所以士人如果自我期许愈大的话,那他自我的要求也就愈严格。怀抱着杰出的才能,遇到着破格的赏识,而就要立刻顺从讨好,这就不是以道义自居,而是又以世俗之心对待了解赏识自己的人啊!
轻易结合必定容易分离,所以刚开始一定有很难结合的地方,而到了后来,反而能够历时久远而不疏废。信陵君的门客多达三千人,其中最难屈服的,莫过于侯生和毛、薛两位老先生。然而最后还是靠着他们的力量,在别人的国土上建立功业,在天下享有盛名。唉!异乎常人、才智特高的士人,也未必就始终不被人任用;他们固然可以用礼节来让他们屈身相从,却不能用权势来约束他们啊!(譬如说)你拿尺寸小小的丝绳,想要绑住那北海的大鹏鸟,就算大鹏鸟想要为你回转翅膀,又哪里做得到呢?
然而即便是像子夏这样的贤人,还是不免于在出门的时候,因为看见众多华丽的东西而心动。我确实替那些有志于立身处世的人担心,担心他们是否能够坚持志向到最后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送宗伯乔白岩序
(明)王守仁
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先生曰:“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先生曰:“然。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哉!”阳明子曰:“学贵正。”先生曰:“然。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精,精也;专,一也。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①?”(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
注 ①交警:以交情之深而忠告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目无改观,耳无改听 改观:改善 |
B.过阳明子而论学过:拜访 |
C.外是荆棘之蹊蹊:小路 |
D.岂易哉?易:容易 |
答案 解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赠序。王守仁在阐述自己为学的主张的同时,也勉励朋友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
B.王守仁认为不管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只要真正做到“专”和“精”,“正”也就在其中了,距离“大道”也就不远了。 |
C.文章引用卫武公的话意在说明,研究学问要终身学习,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
D.王守仁认为为学最根本的在求“道”,如果不明“大道”,只在如词章、下棋这类技艺上用功夫学习,哪怕你学得再好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且具有良知的人。 |
答案 解析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答案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考译文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拜访我并跟我论学。
我说:“学贵专。”乔先生说:“对。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睡不着觉,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果真是贵专的啊!”我说:“学贵精。”乔先生说:“对。我长大后喜欢词章,于是字字推敲,句句搜求。研究各种史传,考核诸子百家,由此而始则追踪于唐宋,终又深入于汉魏,学果真贵精的啊!”我说:“学贵正。”乔先生说:“对。我中年时喜欢圣贤之道,对下棋我后悔了,对词章我惭愧了,我对它们都不再上心了,您以为怎么样?”我说:“行啦!学下棋也叫做学,学词章也叫做学,学道也叫做学,结果大不一样。道就像大路,此外便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就难以到达大路了。所以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成为沉湎;精于词章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成为癖好。讲到道可是又广又大,词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词章和技能卖弄,离开道就远了。所以非专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诚,所以《尚书·大禹谟》说‘只有懂得精妙的大道才能专心’。精,精粹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然后明,明然后诚,所以明是精的体现,诚是一的基础。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是天下最大的功用。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词章技能那些无关轻重的东西呢?”乔先生说:“对极了!我将终身记住,只是可惜已经晚了。”我说:“这岂是容易的啊!一般在高位上的人不讲究学业也很久了。从前卫武公九十岁时还向全国诏谕说:‘不要以我为老朽而丢掉我。’先生的年纪只有武公一半,但是功业可以成倍超过他,希望先生无愧于武公啊!我也岂敢忘却国士的交儆(告诫使人注意改正缺点)之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