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齐桓公求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君加惠于臣 加:增加
B.治国家不失其柄 柄:根本
C.是以滨于死 滨:同“濒”,迫近
D.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 生:活着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B.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的故事,表现了鲍 叔对管仲之才正确而深刻的了解。
B.文章叙述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理由,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 谊,赞颂鲍叔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C.文章通过叙述齐桓公倾听鲍叔推荐管仲的理由并采纳他建议的过程,赞扬了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D.文章选取了鲍叔和齐桓公关于求取贤才管仲的一段精彩言论,语言时而缜密, 时而简括,充分显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11.以上两则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分)
译文:
(2)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4分)
译文:
(3)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3分)
译文:
文言文阅读(25分。其中,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父佑器之曰:“此儿当至公相。”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 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节选自《宋史·王旦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旦幼沉默,好学有文沉默:沉稳文静 |
B.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致:达到,实现 |
C.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殆:必将,一定 |
D.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短:揭短,说……坏话 |
下列划线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那一项 ()
A.以塞兼并之路 | B.帝默然良久 |
C.使人不得传播 | D.一朝殆尽,诚可惜也。 |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塞兼并之路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B.惊视之,乃旦也 臣乃敢上璧 |
C.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 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
D.卿虽称其美 |
其一人夜亡,告之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
B.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
C.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
D.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 |
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旦小时候聪明好学,他的父亲认为他将来可以官至宰相。 |
B.真宗认为王旦贤达,可以帮助他实现创建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 |
C.宫内发生火灾,王旦认为自己是宰相,天降如此灾殃,有责任,应当罢免。 |
D.皇帝班师回朝,王旦的子弟、亲属都赶到郊外去迎接王旦,他们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大声赶马,吃惊地回头一看,竟然是王旦,这样把王旦接回了家。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
(2)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
(3)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记王忠肃公翱三事①
[明]崔铣
公为吏部尚书,忠清,为英皇所信任。仲孙以荫入监②,将应秋试,以有司印卷,白公。公曰:“汝才可登第,吾岂忍蔽之哉!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且汝有阶得仕,何必强所不能,以幸冀非分邪?”列卷火之。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女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汝朝夕侍母;( )迁我如振落叶耳,( )固吝者( )?”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也。后公改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后还朝,求太监后,得二从子。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皆曰:“然。”公曰:“如有营,予佐尔贾。”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皆阳应曰:“诺。”公屡促之,必如约。乃伪为屋券,列贾五百金,告公。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注】①选自《洹词》卷五。主要收集了作者所写的序、记、杂感等。王忠肃公翱,永乐进士。颇有政绩,故死后谥号“忠肃”。②以荫入监:荫,上代的余荫;监,监生资格。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列卷火之列:排列 |
B.而翁长铨,迁我京职迁:调动官职 |
C.旬乃还第。婿竟不调竟:竟然 |
D.赠大珠四枚。公固辞固:本来 |
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 )汝朝夕侍母;( )迁我如振落叶耳,( )固吝者( )?
A.以而何为 | B.以且何为 |
C.则且而何 | D.则而所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英皇所信任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B.以幸冀非分邪谨拜表以闻 |
C.公屡促之之二虫又何知 |
D.乃伪为屋券而后乃今培风 |
下列各选项对原文所做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段一共不到100个字,但人物语言朴素诚挚,人物动作简炼而富于个性,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
B.本文第二段写忠肃公憎其婿徇私枉法的要挟,不肯调婿京职的故事。表现他在人际关系上不徇私。 |
C.本文第三段写忠肃公虽然接受了朋友的珠宝,但是最终设法归还给其后人的故事。表现他在生活上不贪财。 |
D.本文系正史,在详细介绍人物生平的基础上,选取重大题材去记载人物在政治、军事等重大方面的事迹来刻画人物。 |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A.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 |
B.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
C.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
D.太监泣曰/是非贿得之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今以半别/公公固知某不贪/也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汝误中选,则妨一寒士矣。
译文:
(2)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
译文:
(3)公劳之曰:“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25分)
李贺小传(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叙,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①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 长吉了不能读,欻②下榻叩头,言:“阿弥③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 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勃勃④有烟气,闻行车嘒管⑤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四年,位不过奉礼太常,当世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注]①程限:让人遵循的标准、规范。②欻(xū):忽然。③阿弥:母亲。④勃勃:烟气向上的样子。⑤嘒管:声音轻微的管乐器。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苦吟疾书疾:快速 |
B.语长吉之事尢备备:详细 |
C.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率:全都 |
D.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竟:居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李长吉集叙为刎颈之交 |
B.阿母老且病吾今且报府 |
C.天苍苍而高也吾尝终日而思 |
D.闻行车嘒管之声欲诛有功之人 |
作者与杜牧一样“状长吉之奇甚尽”,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这一写作特点的一组是()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②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
③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④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⑥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A.①②③ | B.①②⑤ | C.③④⑤ | D.④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最早了解李贺才华,杜牧曾为李贺集写序并详细描写他的奇异之处。李商隐依李贺之姊所叙写下本文,主要掇取轶事遗闻,有别于史传写法。 |
B.李贺的诗歌创作往往心有所感,援笔即书,从不先得题然后为诗,而是思量牵合、规定程限。诗作完成后常常弃置不再过问,所以,他的许多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
C.绯衣人召李贺白日升仙的记载,虽然虚妄怪诞,但是作者言之凿凿,既表现了对李贺英年早逝的悲哀,也为这位旷世奇才的诗人的去世渲染了奇幻色彩。 |
D.末段抒发了对李贺的惋惜和同情,其中亦有借题发挥之意。对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感愤、慨叹,也隐约曲折地表达出来。 |
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
B.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
C.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
D.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5分
(2) 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翻译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①,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选自《管子·治国》)
注:①罪:犯罪。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请结合文中思想内容,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和方法。
民富国强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梦想。谈谈你关于如何变“民贫”为“民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