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每当社会出现道德危机的时候,道德英雄就应运而生。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给全社会带来的道德焦虑,直接催生了2012年雷锋的“复活”以及郭明义的走红。在今年的“两会”上,甚至还有人大代表提议给公民建“道德档案”。
树立典型进行道德教育在中国社会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到了上世纪初, “五四一代”高举着科学民主大旗,将传统道德体系砸得稀烂,但是1949年当国家归于安定,开始搞建设时,新的道德模范便又层出不穷地涌现,雷锋、陈永贵、王进喜等各行各业都有模范人物供人们学习。
意大利著名左翼思想家葛兰西在总结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失败的原因时,曾深刻思考过道德的作用:统治阶级掌握文化霸权,透过教育、舆论、法律不断强化它,当政权与道德合而为一,就可以安稳地统治,这是资本主义成功之处。所以,他认为,应该建立无产阶级的文化领导权。葛兰西死在法西斯的监狱里,他的设想倒是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得到了实现,通过树立一个个崭新的道德模范,强化了社会认同,凝聚了社会力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搞建设,万众一心的精神力量,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色彩浓郁的道德模范们,大部分都退场了,只有雷锋是个例外。不过,雷锋也不再是那个充满着朴素的阶级情感、“忠于革命忠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而被淘洗成助人为乐做好事的符号。雷锋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的同时,也给后人不断的重塑提供了广阔空间。他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无疑是能够穿越时代从而具有永恒价值的,所以,到了今天,执政党试图重建道德体系时,第一个想到的又是雷锋,只是效果或许再不会如从前,主流媒体热火朝天的宣传和网络世界一窝蜂的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
今天,很多人相信,民主和法治才是中国社会最需要的,而不是道德。“五四一代”对中国式道德的批判声言犹在耳,如黄仁宇所说:“以道德代替法治,是2 000多年来一切问题的症结。”如胡适所说: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
中国近30年的现实告诉我们,问题远没有前人说的这么简单。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相反,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多好的制度都很难避免被扭曲的命运。不应否认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问题只是在于,在文化传播形态和人民心理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应该如何确立和建设这个时代的道德理想?现有的宣扬和动员体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一个社会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这个命题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有着漫长的争论,到今天也没有公认的答案。但对于国家权力过度介入道德建设的效果却是共识。国家掌握着巨大的教育和传播资源,是塑造社会道德的主要力量,但它有时会为道德理想提供标准的、排他的、同时也是日益僵化的模板,在文化多元、传播技术日益大众化、民主化的今天,这样的模板显然不会再有鼓舞人心的力量,甚至起着相反的作用,当那些民间好人被树立成道德楷模、承载了国家意志以后,魅力反倒削弱了。
什么样的社会道德是值得追求的?国家权力应提供人民讨论这些道德议题的空间,而不是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人民去思考这些问题,没什么可怕的,应该担心的是万一人民都不去思考这些问题时,该怎么办?目前,面对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国家权力所做的是 。
关于雷锋这个道德楷模的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2012年,雷锋作为道德英雄“复活”,是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所带来的道德危机的标志。 |
B.雷锋最初作为道德模范出现可谓应运而生:国家归于安定,开始建设时,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供人民学习的楷模。 |
C.雷锋这个人物身上的利他主义精神无疑是能够穿越时代从而具有永恒价值,同时,他纯净的品格、简单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避免了道德英雄自身矫情化。 |
D.现在,主流媒体对雷锋热火朝天的宣传和网络世界对雷锋一窝蜂的解构,形成了鲜明对比,宣传效果或许不如从前好。 |
下面表述和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A.意大利的葛兰西在他建立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后,死在法西斯的监狱里,但他的设想却在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得以实现。 |
B.今天,很多人认为,民主和法治才是中国社会最需要的,而不是道德。而对中国式道德的批判,黄仁宇和胡适就是代表。 |
C.陈永贵、王进喜是曾经的道德英雄。他们作为道德英雄退场,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和他们身上太过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 |
D.不应否认中国需要道德的力量,道德与制度并非二元对立,没有理想的社会道德,多好的制度都很难避免被扭曲的命运。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倾听滴水
何羽
我常常因幻觉中的滴水声响而惊悸。在睡梦中,在清醒的白天。
少年时为了复习迎考,我想出了一个方法(灵感来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学故事),在洗手间,我将水龙头关至仅能滴水的程度,下面摆放一只水桶。滴,嗒,滴,嗒,然后,我跑回房间,练字,背书。间或在凝视的瞬间,在绷紧的心思稍一松弛的瞬间,我便听见那滴水的声音在催促。我知道,这会儿,水桶底部已铺上一层水膜,且正以极难觉察的速度攀升。
乃至睡梦中,我也常被幻觉中的滴水声惊醒,猛然坐起,冲进洗手间,胡乱擦了把脸,又坐回书桌前,却两眼发懵,茫然无措。只好倒头又睡,总不敢睡深,半梦半醒之间,思维一片沉重的混浊。
而那滴水的声响却异常清晰,粒粒分明,坚定,固执,扣人心弦。
这滴水的声音就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追逐着我。
听,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将滴水控制在一秒钟两滴的速度,这水声听起来就像十六七岁的我,年轻,矫健,兴致勃勃,勇往直前,滴,滴,滴,滴,来不及看清楚什么,来不及后悔什么,细细密密的日子就这样过去了;稍慢了一些,就像中年的我,矜持,沉稳,稍作停留,但也不及多想,被身后一大摊琐事杂务推着向前;再慢一些,那就是老年的我,慢慢地渗化出来,汇拢,凝聚,像一颗盈盈欲滴的泪,又像一颗思维的结晶体,饱满,丰硕,而后,“咚”的一声,落入耳膜,凝重,庄严,掷地有声,像一句古代的誓言。
这滴水的声音,是存在的宣告。而后,一切又归至于沉默的虚无。
你说,这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是由多少颗这样微弱而真实的水滴汇成的呢?生命投入时间的长河,如一滴水跃入无边的汪洋。世间万物的历程,又与一滴水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我常常无言以对滴水的责问。
这滴水工夫,地球上,抑或宇宙间正演着多少出剧目呢?这滴水之舟,究竟承载多少的笑与泪,悲与喜,生离与死别?
一滴水,谁都可以掬之于掌心,然而,谁也无法掂出一滴水的分量,谁也无法将一滴水永远留住。
天地之间,万籁俱寂,惟有滴水声,如珠玑,如佛音,点点滴滴落心头。
神龟虽寿,犹有尽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水滴,石穿,更何况是脆如蝉翼的生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多少智者,倾听滴水之声,浊心因此而明净,他们顿悟后的长叹落在历史之河中,激起滴水的层层回音,至今不绝如缕。
漫步田野,一颗颗露珠正凝于叶尖。无色,无声。
一忽儿,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光芒四射。
露珠们开始闪烁不定,窃窃私语,如忽明忽灭的萤火。
光线慢慢移过来,移过来。在一个恰当的角度,聚集。瞬时,灵犀一点,心领神会,回应着阳光的这滴水珠便折射出炫目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雍容富丽,金碧辉煌,如梦如虹……与平生的素朴纯净形成反差。
任何生命拥有的色彩它都拥有,一切大红大绿,大喜大悲,都消融其间,默默包涵,而自身却是剔透无比,通体明亮,这是一种何等气度的生存智慧?
甚至,这一滴水的华美比之一颗罕世的钻石更无价,因其转瞬即逝,而更富有灵性,富有生命的绚丽的喧响,因而,美得异常触目惊心,无与伦比。
或许,这一滴水一生的期待,只为了这瞬间的辉煌?
此时,谁敢鄙视,谁敢漠视,这一滴水的存在?
此时,谁还能说,无色与沉默是一种苍白与单调?
无色是至色,沉默是绝响。
也许,人的一生,还不够用来守望滴水升腾为云的历程,但我不能不信奉这滴水之音。
(选自《散文》,有删节)为什么“幻觉中的滴水声响”会让作者“惊悸”?
为什么说“这滴水是有生命的”?
作者从阳光下水底的光彩,领悟到了“生存智慧”,这“生存智慧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作简要阐述。
奔跑在死亡边缘
①智利的阿他加马寒漠,历来被人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2004年,一场7天6夜、全程27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赛正在进行。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此刻,林义杰和同伴坐在一块黝黑的大岩石下喘着气,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但他最终逃过了这一劫。凭借之前穿越中国戈壁的经验,3个小时之后,林义杰找到了正路,一举拿下了智利阿他加马寒漠超级马拉松的冠军。那年,他28岁。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几年来,这位台湾小伙子,一直奔跑在超级马拉松的赛道上。他的赛场,始终是地球上最为危险的地区。
②想起那次死亡经历,林义杰至今“腿还会发抖”。可那场经历仅过去一个月,他便又签下死亡协议书。在神秘的亚马逊雨林,他又捧回了亚军奖杯。
③如果不是个性执着,原本成绩优秀的他,或许不会走上这条看不到终点的旅途。父亲曾含泪劝他:“阿杰,学体育没出息的!你好好听我劝。”在这个没上过大学的老维修工心里,好好读书,上大学,做个拿笔杆子的文化人,才是正途。实际上,是高中的一次比赛让林义杰确信,奔跑就是自己的“正途”。那次比赛前,教练问他准备好了没有,他说:“我尽力。”教练却狠狠打他的头,叫着:“要拼命!”林义杰回忆说:“尽力,就是你跑到终点后,还有力气坐下来喝茶聊天;拼命,就是跑到终点后直接送医院。”凭着这股狠劲儿,这个台湾小伙子终于跑出了一片天,接连在世界上几个大型马拉松赛事中夺冠。
④渐渐地,他发现,单纯的比赛已经不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他的目光开始瞄准了地球上最艰险的地区。而从那一刻起,死亡也始终与他如影随行。
⑤2006年11月,林义杰和美国人查理、加拿大人雷伊,组成三人团队横越撒哈拉。队伍后面,跟着联合国的官员、好莱坞的大牌导演。通过记录这场西起塞内加尔,东至埃及,全程5900公里的撒哈拉穿越之旅,引起人们对非洲水资源危机的关注。沙漠的太阳分外毒辣,昼夜温差高达50摄氏度。途经乍得境内的撒哈拉沙漠,是一个遗留地雷区。虽然一行人可以绕开雷区,可流沙会裹挟着地雷四处流淌,随时都有触雷的危险。穿破了11双鞋子,遭到一次劫匪的攻击,111天后,林义杰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
⑥他曾在中国西部的大戈壁迷路,并出现了脱水的状况,最终靠咬破嘴唇舔舔血,润润舌头越过难关;在穿越亚马逊河时,他拿着瑞士军刀刮下小腿肚上的腐肉,再把药敷上,不然整个小腿可能就废了;而最难挨的是那些孤立无援的时刻,其他人多是三五人结伴同行,相互照应,只有他,一个亚洲小个子,什么都得自己死扛。
⑦这些生死边缘的瞬间经常提醒他,死亡离他有多近,但奔跑的意义,也因此而开始改变。小时候,他拼命跑,只是为了跟父亲争口气;功成名就后接着跑,是因为他在享受不断超越自己的快乐;而再接下来,又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有一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女孩,对他哭着说谢谢。这个女生的家人全部死在一场大火中,她几乎要自杀了。听了林义杰的演讲,她看到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⑧“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这个小伙子乐呵呵地说。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0年09月01日)下列对本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中的环境描写,如“比赛的路标被狂风吹没了,补充水也已耗尽,而血糖像气温计的汞柱直线下降”是为了突出比赛环境的恶劣,并以此来直接表现林义杰对待生命的态度。 |
B.林义杰和同伴互相取笑:“如果我们再找不到出路,就死在这里好了。岩石上很醒目,或许很快就会有人发现我们的白骨。”这体现出他和伙伴的乐观和大无畏精神。 |
C.全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了“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穿越撒哈拉沙漠的人”的林义杰。 |
D.死亡始终与林义杰如影随行,能满足他对运动的渴望,让他的目光从始至终![]() |
E.林义杰说“没有旅行过,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没有冒险过,就不知道生命的可贵”, 这体现了他一直以来奔跑的目的。第①段和第⑤段中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作简要分析。
①平头,瘦脸,1.64米,不到60公斤。
②半年以后,他才知道,护送他们的军队在回程途中,全部被劫匪枪杀。第⑦段写道“有一大群人从他的脚步中,看到了对待生命的态度”。 林义杰“对待生命
的态度”有什么内涵?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戏曲发展的辉煌,与其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传统走入现代的中国戏曲,在当代必然面临着文化与审美的转型与变异,这是一条历史经验,也是一条必由之路。市场化的规则决定了中国戏曲在当代的发展,更多地需要摆脱传统的诸多束缚,成为这个时代中的当代艺术;而中国戏曲积蓄的传统文化精粹,则更多地需要对其多元而悠久的传承机制加以保护。但是毫无疑问,市场化之于中国戏曲发展,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需。戏曲的市场化道路是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优胜劣汰,长足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革新,戏曲也越来越显示出多样而各异的发展趋势。中国戏曲,继承并发展了清中叶戏曲的传统,强烈地张扬着大众娱乐精神,成为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
在当代世界文化中,中国戏曲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最显著的标志,也成为认识中华民族悠久传统的最显著的表征。在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体系中,与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不同,中国戏曲一俟形成,就具有一种稳定的结构和超强的代谢、革新机制,使得中国戏曲穿越历史时空,千百年不衰,步入当代,成为一种当代艺术,实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而古希腊罗马戏剧、古印度梵剧的辉煌早已成为历史记忆,残留的不过是斑驳、风蚀的剧场大石头和点点滴滴的遗响。邻国日本的传统戏剧歌舞伎等也主要作为一种“博物馆艺术”而存在。中国戏曲不然,它依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尽管今天的时空环境已非昨日的生态环境。但是,从古典向当代迈进,迥异于古典时期不同阶段与朝代的代谢、嬗变,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不仅是戏曲的追求,也是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目标,而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的不同,使得实现这一转型和过渡具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中国戏曲在当下,面对着流行艺术的趋同,在发展创新和个性追求中呈现出复杂的特征。这就要求中国戏曲在摆脱了传统束缚之后,能够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需要中国戏曲拥有进入观众生活的活力和力量,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借用流行文化发展的部分模式,将戏曲从业人员及剧团的艺术创造,与时代风尚、观众审美结合起来,逐渐营造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生态,成为当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品类,以避免流行时尚带来的实时消费和消极影响。
我们还应在努力保持中国戏曲遗产性的同时,积极地寻求建立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好时机中,将中国戏曲文化遗产中属于“博物馆艺术”的部分,充分保护,并将其潜在的历史、文物、旅游
等价值发挥出来,这既有效地保护了那些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戏曲遗产,也稳妥地找到了戏曲艺术在民族文化建设中具有的独特定位。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戏曲已经实现了由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完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历史转换。 |
B.当下,中国戏曲要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品,就必须摆脱传统的束缚。 |
C.将演员和剧团推向市场,任其生灭,让其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戏曲市场化道路 的重要途径。 |
D.当下的中国戏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沿用![]() |
与新时代的民风、民情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戏曲具有“迥异于世界其他民族戏剧形态”的特征,不属于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识别民族个性的显著标志,是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 |
B.以顽强的生命力和蓬勃的代谢机能穿越时空,千![]() |
C.因社会形态、历史传统、文化属性和审美取向不同,实现古典向当代的转型和过渡具 有其艰难性和复杂性。 |
D.中国戏曲仍然是一种活的、流行的、大众的舞台艺术,在当代文艺舞台上仍占有重要 |
的席位。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的“博物馆艺术”的内涵。
实用类文本
朱棣文:从学术明星到政坛新人
①不久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15题),被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一时间,这位一直致力于环保能源开发的“重量级”人物,是否能带领美国戒除“油瘾”,走上可持续的绿色能源之路,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②朱棣文与奥巴马谈不上是故交,但在锐意进取、寻求变革的精神特质上(15题),他们惊人的相似。“能源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可能是近5年来朱棣文问自己最多的问题。朱棣文是当今世界上谙熟全球变暖这个复杂问题的顶级专家(15题),并且一直在为应对环境危机鼓与呼。他曾诉苦说,虽然身为诺贝尔奖得主,但仍很难游说到足够的研究经费。
③朱棣文是个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环保主义者(15题),例如,他承认核能与传统的煤电相比具有更高的风险收益比,但他却坚持寻找“这两个魔鬼”之外的更低污染能源。他对时兴的生物能源同样抱有警惕的态度,他认为用于生产酒精的玉米本身就是石油工业的产物,并非“二氧化碳中性”。他迷恋一种“闭合循环”的理想状态,即水、二氧化碳、阳光和一些营养物共同作用将能量“锁定”在碳载体之中,反向存在逆过程,理论上这一循环应该是闭合的,不会有新的二氧化碳产生。因此,自2004年掌管劳伦斯·伯克莱实验室以来,他就把研究重点转到他钟情的“合成生物学”上,期望通过生物自身的某种特性,将各种纤维直接转化为能源。一旦这种技术实现,人类将彻底走出化石能源噩梦,这就是他的“绿色大梦”。
④朱棣文从不轻言放弃(15题),他当上能源部部长后,将会出现一个“多赢”的局面。对他个人来说,虽然美国新能源研发的主流方向应该还会是核能与太阳能,他的“绿色大梦”也不可能立刻实现,但肯定会得到更多的重视,至少研究经费不会再是个大难题。对美国而言,朱棣文将促使美国能源政策、环保政策走向科学决策,摒除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过度干预;布什政府曾拒签的《京都议定书》必将得到推动,美国也将因为他在环保问题上的贡献,成为一个受各国尊敬的“绿色新美国”。此外,这项任命对美国华裔来说,意义也非同一般。因为,能源部部长就是美国核武库的一把手,负责核武器的生产和维护,非常重要且敏感。1998年,时任能源部部长的理查森指控华裔核科学家李文和向中国政府泄露核机密,导致李文和坐了9个月冤狱。此后,华裔如惊弓之鸟,不太愿意加入能源部工作,这项任命将会解除华人的疑虑。对国际社会而言,在朱棣文的推动下,全球节能减排运动将得到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美国。华裔科学家朱棣文在中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他的上任将有助于中美这两个能源需求和消费都数一数二的大国,减少隔阂和不信任,共赴时艰。
(节选自《人民日报 海外版》有删节)从全文看,朱棣文被奥巴马提名为能源部部长,取决于他的哪些个人因素?( 6分)
阅读第三节,概述朱棣文为环保能源开发进行过哪些思考与探求。
朱棣文当上能源部部长后,将会出现一个“多赢”的局面,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怀念乡村春节 (冰 客)
①又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了,因为搬了新家,这个春节我们是在市区过的。
②大年三十,各家各户亮出代表各家财富的鞭炮,尽情地燃放,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经久不息,而到了零点辞旧迎新之时,鞭炮声浪更是此起彼伏,你家放万响鞭炮,我家可能要放十万响,甚至数十万响;东家放三五分钟,西家能放十数分钟甚至半个小时,如果还不过瘾则要拿出那些烟花燃放,俨然一种贫富比拼的架式。仿佛那就是财富、身份,甚或地位的象征,那火药味十足的鞭炮声已经弥漫着比拼的气势。听着这些杀声四起的鞭炮声,我的心里顿然对新年感到乏味。这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新年的热闹气氛了,我不堪与他们比拼贫富贵贱,也丝毫没有比拼的念头,我就是我,一个来自乡下的平民,在城市平凡地生活着,不与人争。那硝烟弥漫的鞭炮声,使我不由得又回想起了那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乡村春节。
③乡村春节是我永生都无法忘怀的记忆,虽然那时的乡村很穷,童年的我们总是日日盼望着春节的到来,这样好改变我们贫穷的味口,可以狼吞虎咽地饱食大鱼大肉。尽管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那个年代并不富有,但春节,大鱼大肉必不可少。就在团年的鞭炮声还没有响起,大人们还在忙年的时候,我们那一群活泼可爱的小伙伴们自然会三五成群地带着一些鞭炮,去寻找我们的欢乐。那时的鞭炮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花样,顶多只是买上一两封小鞭炮,然后拆开一个一个地放,既经济实惠,又为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只有那些父亲或母亲在外工作稍微有钱的人的子女们才会偶尔放一些冲天炮或是烟花,那才算是当时的“高档产品”,也会令众多的小伙伴艳羡。
④而团年时分,每家的鞭炮不过一封,长的万响,短的百响、千响,家境稍差的甚至连放鞭这一形式也省略了。在今天这个鞭炮声震天的新年气氛中,似乎少了年少时那种放鞭的欢乐。除夕夜里,村人们家家必要放鞭,毕竟难得一年啊!都期望通过这一欢乐的形式带来来年的好景象。
⑤除夕夜虽然没有月亮和星星,在乡村更没有路灯,但家家户户门前必要悬挂一盏门灯,哪怕在没有用上电的日子里,挂一盏点燃煤油的马灯,也要照亮乡村的年夜。那时,我们一群孩子们自然会怀揣一盒火柴、一封鞭炮,游走于年夜里,游走在各乡邻家中,寻找小伙伴,燃放鞭炮。春节大家相互串门拜年,这时无论小孩单独行走,还是有大人在场,厚道纯朴的各个农家必是一视同仁,端出令小伙伴们欢喜的苞谷花、红薯丁,让小孩们吃;大人们则每到一家,必要端上三五个凉菜,喝酒、聊天,畅谈一年的收成,欢声笑语荡漾山间。
⑥如今这乏味的城市年夜,人们除了在鞭炮声中展示自己的富有之外,防盗门一关,各自在家中海吃山喝,既不知道对面的人家姓甚名谁,也不知道楼上楼下的邻居来自何方,更别说串门了。
⑦虽然城市这种过年的方式已沿袭已久,谁也无法改变,但我这个过惯了那种朴实的乡村春节的乡下子民,已是极其厌烦了,没过正月初二,我就携妻带子,再回到属于我的乡村,去寻找和体味乡村那种让我永生难忘的春节。
(选自《散文选刊》2011年第四期,有删改)谈谈文章第二节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本文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对比的好处。
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