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
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10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Ⅰ卷
材料二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元。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于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lOOO万元。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陈真、姚洛合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三夫计划之确切。组织之严密,技术之专精,会计之优良,以及一切管理之科学化,因为经营工业应具备条件。然此仅能指环境优越而一时便利之某一地,成某一业而言,成指某资本雄厚之某一工厂或某一公司而言。若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主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国货与实业》1941年1月1日,创刊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张謇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在他的引导下,近代中国出现了哪股进步潮流?
(2)依据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的产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呈现怎样的发展特征?结合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什么?并结合材料三归纳我国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材料二 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想》
材料三“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或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为此,他们开展了什么运动?这次向西方学习与以前的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我们对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火花是火柴的商标,贴在火柴盒上。右图是一组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火柴火花。
依据右图火花商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商标内容分析,当时商品营销有何特点?
(2)上述火花商标反映了怎样的时代主题?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在回答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所做的总结性的理论概栝。
请回答:
(1)结合二战之前的典型史实,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断。(4分)
(2)新中国在过渡时期是如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4分)
(3)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是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6分)
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5分)
②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4分)
③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俄国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2分)
④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