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在全国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的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老窖。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当时担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的王恩茂回忆说:"……过去有些不敢想的问题,现在敢想了;过去不敢讲的问题,开始敢讲了。"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摘编自上海财经大学课题组《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05》
材料三 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点火"的含义。
(2)据材料二,指出1978--1992年间中国经济开放度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其原因。如何理解材料三对邓小平的评价。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材料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制度,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材料
1943年举行的开罗会议上,中美两国政府首脑就战后问题进行了一次广泛详尽的讨论,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一致。关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美方表示希望战后保持中国的大国地位,与美英苏共同担负维持和平的责任,中方欣然领诺。关于对日本的军事管制,美国希望以中国为主,中方要求美国住持,中国派兵协助。关于领土问题,中美双方同意,东北及台湾、澎湖列岛归还中国;美方询问中国是否希望获得琉球群岛,中方提出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美方提议由中国先行收回香港,然后宣布与九龙合称为全世界自由港,中方深以为然,但后为丘吉尔拒绝。关于朝鲜和印度支那,中方提议让这些国家独立,美方表示同意。此外,双方还讨论了日本天皇的地位、日本以实物进行赔偿、美国对华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问题。
--摘编自吴东之主编《中国外交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双方就中国领土问题达成一致并写入《开罗宣言》的内容,说明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美政府首脑会晤所反映的美国战后东亚秩序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