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百三十一条 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认定而德国也承担,由于德国及其盟国进行侵略而把战争强加于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及其国民的身上造成的全部损失与破坏的责任。
——《凡尔赛和约》
材料二 美国黑人领袖W.E.杜波伊斯于1918年写下了这一有关即将到来的世界的非凡预言: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世界上较蒙昧的人们决不再仅仅占据他们以前所占据的地方。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
——《全球通史》
(1)材料一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怎样引起的?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结合这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谈谈你的看法。(5分)
(2)人们对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始”各有不同的理解。有人理解为“战争结束了,和平已经来临”;有人理解为“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拉开帷幕”。你同意哪一种观点?结合史实说明理由。(6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华盛顿在担任总统时期的主要事迹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
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
——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
材料二 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
——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和思想变化。
材料一乾嘉盛时的学术文化,却渐渐与政治事业宣告脱节。因顺、康、雍、乾历朝文字狱之惨酷,使学者间绝口不谈朝政时事。……清代考证学,颇亦承袭明人。社会书本流传既易,博雅考证之学,自必应运而兴。……故江、浙考证汉学,……则变为纯学术之探讨,钻入故纸堆中,与现实绝不相干。
——钱穆《国史大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到乾嘉时代(清代中期)江、浙学者出现的两种背离的学术文化思想,并分析各自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2)概述“双百方针”的主要内容, 并从政治与学术文化角度评价其意义。
材料三毫无疑问,互联网的出现作为新的社会粘合剂,极大地改变了既有的社会结构,文化、政治、经济已然呈现出一种与过去大不一样的面貌。

(3)互联网的出现是时代潮流,还是洪水猛兽,众说纷纭。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择一论证。

近200年来,欧洲局势纷繁复杂。
材料一 200年前,拿破仑帝国盛极而衰。下图是某次拿破仑战争形势图。

(1)请写出该战役的作战双方并概述该战役对欧洲各国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 100年前,欧洲笼罩在世界大战的阴影中。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2)简述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的主要史实。一战前后,围绕世界霸权和殖民地进行了一系列争夺,在此期间各大国国际地位变化?
材料三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年~2000年)

时间
进程
1951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钢共同体。
1958年
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行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
1967年
上述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75年
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
1979年
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的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
1991年
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即《马约》。两年后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
1993年
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1999年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3年后,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二战后与一战后的法德关系有何变化?从政治经济、国际地位和社会思潮等角度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乎没有人否认,欧洲人所谓的新旧世界之间全新而复杂的交拄变成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新的富裕商业阶级在欧洲大西洋沿岸成长起来。……欧洲由于采用美洲的马铃薯而人口增加。欧洲人民依赖糖和烟草等进口商品。
——(美)R. R.帕尔肤《现代世界史》
(1)材料一反映了西欧的哪些历史新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
材料二欧洲的政治思想、科学、哲学、文化风尚和人民也广泛散布于全世界,对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典范。
——(美)R. R.帕尔欲《现代世界史》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7,、18世纪欧洲风尚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科学方面的具体表现,这些风尚对19世纪的中国有哪些建设性的影响?
材料三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一一狠狠的打击。(注:作者认为的“世界”是指西方之外的整个非西方世界)
——(英)阿诺德·J·汤因比
(3)你认同汤因比的观点吗?为什么?(6分,只有观点不说明理由不得分)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这些理论主张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材料二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推广理学的社会条件。
材料三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主张说明“其书可毁”的理由。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