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材料一:这本书诞生之后两个世纪里在西方广为流传。他对汗八里(北京)和行在(杭州)城的描述,让欧洲人觉得那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式”的梦幻之城。他描写的“大汗的大陆”和同时代在英国、法国、德国流行的《曼德维尔游记》也“犹如梦境”。……他们盛赞这个国度的广大富有,中国的城市如何繁荣,大汗如何威严庄重。……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问中国,遭遇“跪礼”之辱,出访无功而返。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开始改变了。同一年,孔多塞在其《人类精神进步的历史画卷之概述》中认为,中华民族是停滞、平庸、屈辱、充满偏见的民族。”在乔治·安森的《环球旅行记》中,中国人欺诈、贫困、堕落、愚昧无知又冥顽不化
——《西方误读中国1000年》,《先锋国家历史》2009年第七期
材料二: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材料四  21世纪初部分西方人的中国印象
 
(1)写出材料一中描述汗八里和行在的著述。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在伏尔泰时期是否如伏尔泰所说的“中国政治体制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美国邮政总署发行这枚邮票的背景及邮票所体现的主要内涵。(8 分))
(3)材料四反映了部分西方人的印象,认为中国是强大而邪恶的,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经济。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及中国自身的发展变化,说明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西方对中国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看法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抗日战争 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大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大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说是否矛盾?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我国农村的变化.认真读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看,当时在农村掀起了什么运动?当年的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3分)
(2)从图三和图四的信息看,当时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它的实施有何意义?(4分)
(3)结合以上农村的重大变革,你认为从中应该汲取那些经验教训?(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的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全球通史》
材料二、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材料三、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根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全球同时》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内外政策对苏俄(苏联)的重大意义。
(4)材料二、三中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你是否赞同布哈林的观点?结合俄国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论证,并分析其中反映了哪些哲学原理?

近代前期(19世纪60年代至五四运动)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机器竞争的年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他们开展实业救国,中国工业化的征程开始艰难起步、发展。简要叙述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的进程表现?结果如何?导致这些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