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 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 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材料二 东西方的启蒙思想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图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 2分)
(2)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成为“近 代社会的宣言书”?
(3)结合材料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历史作用。
(4)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哪一理论的提出?请简述其内容。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实事求是和理论创新是社会主义事业能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最近二十五年来大工业已有很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特别是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其次,很明显,对于社会主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因为这一批判只包括到1847年为止……。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坚持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到1921年,列宁经过反思,认识到在一个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不能直接过渡,而只能迂回过渡。……如果一个国家大工业占优势,或者即使不占优势,但是十分发达,而且农业中的大生产也很发达,那么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可能的。否则,就不可能。如果硬要过渡,只能碰得头破血流。”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三重涵义》
材料三“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纲领”发表于什么时间?作者认为导致“纲领有些地方过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的“迂回过渡”指的是什么政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列宁为什么放弃“直接过渡”而转向“迂回过渡”?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邓小平讲话的基本思想并指出其重大意义。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和邓小平对马、恩的主张有何类似的发展与突破?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人物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认识体现了怎样的共同精神品质?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事实上,在20世纪前漫长的两千多年间,CHINA确实就是“秦”,是不叫大秦帝国的大秦帝国。因为所有王朝实行的都是秦始皇创立的帝国制度,就连少数民族建立的那些或长或短的王朝也不例外。
——易中天《帝国的终结》
材料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纪》
材料三如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两岸能否合办活动?带着这些问题,中新社记者分别采访了10位……政协委员。众委员无一例外,均赞同国家隆重纪念。有委员指出,辛亥革命100周年是两岸提升政治互信的契机;纪念活动如能上升到国共两党层面,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北京2010年3月11日电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秦始皇创立的帝国制度”主要是什么制度?并说明“所有王朝实行的都是秦始皇创立的帝国制度”的原因。
(2)材料二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有何意义?
(3)据材料三,政协委员们为什么一致认为两岸、两党共同纪念辛亥革命,“对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意义重大”?
文明,一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种理想和境界,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法制建设伴随着人类从专制走向民主,从无序走向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邦联条例》下,各州各自为政,各州都有关税壁垒,币制不统一,市场不统一,以致国内贸易受到阻碍。……当时美国是个新生国家,处在欧洲大国虎视眈眈之下。英国承认美国独立是被迫的,它总想伺机寻衅。
——齐世荣等《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我们,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障国内的安宁,建立共同的国防,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乃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和确立这一部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序言
材料三《拿破仑法典》宣布保护私有制度,规定一切动产、不动产的私人所有权都是绝对的,受到法律严格保护的。法典根据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规定一切人都享有民事权利。对于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契约,法典给予了特别的重视,规定了一系列保障契约自由和契约法律效力的条款。
——齐世荣等《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生的美国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困境?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是如何解决材料一所面临的问题,并分析这种解决方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拿破仑法典》体现了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法典的颁布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美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国体。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联合国宪章“是一部美国文献”,虽然在某些方面美国对苏联作出了让步,但实际上美国有“隐蔽”,几乎所有拉美二十多个国家政府一致在重要问题上跟着华盛顿投票,华盛顿利用它的多数席位可使控制票数不足的莫斯科屡次反对却归于无效。
——选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
材料二1965年,根据第三世界国家的建议,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就使得联合国中第三世界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力量逐渐占据上风。
——选自王春良《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史》
材料三 海湾国家伊拉克与科威特围绕主权和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1990年8月,伊拉克对科威特发动突然袭击,不到一天就占领了科威特全境。
战争爆发的当天,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无条件撤军,但伊拉克对联合国的决议置之不理。1990年11月,安理会通过的678号决议规定,如果伊拉克不在1991年1月15日以前执行联合国决议,安理会成员国将“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地区安全。”
——选自《当代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材料一表明美国对建立之初的联合国有何影响? 它是通过什么方式施加这种影响的?
依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60、70年代,联合国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三体现了联合国的什么作用? 请说明材料二中的变化与这种作用之间的关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基于正义与荣誉之公开邦交,严守国际法之规定,已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
——《国际联盟盟约》
材料二: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一起合作来维护和平,这是威尔逊总统梦寐以求的事……联盟,从来就没有取得他的创始人所期望达到的出色成就……在所有重大危机中,人们不是不听联盟的话,就是根本不理睬它。
材料三:“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手和平之威胁,直至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此为联合国之宗旨。
材料四:联合国成立以来三十年的成就尚可予人深刻印象……但它在普遍栽减军备方面却一事无成。它也未能制止苏美之间日益增长的摩擦,而这种摩擦肯定是对国家和平的威胁……然而,可以论断,联合国因主要由于提供权宜的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迎面冲突。结果,种种危机愈演愈烈,成为剧烈的争吵,但未形成毁灭世界的大规模祸殃。
——材料二、三、四均选自伯恩斯·拉夫尔《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依据材料一、三,分析国联和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从材料二、四中看出,国联和联合国存在什么共同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
从以上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