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一例。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什么样的重要决策?(2分)
材料四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这座有“东方梦巴黎”之称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具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而且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沧桑变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0年5月1日至10月1日,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从1851年开始,世博会已走过160年的历史,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海是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请问哪一不平等条约对此作了规定?
(2)上海也见证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请指出洋务派在上海创办的著名近代企业。(1分,任举一例)
(3)八十九年前,在上海发生了一件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请问这件大事是什么?
(4)改革开放后,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龙头。请问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上制定的?
(5)1851年,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水晶宫举行,举出你在这次世博会上能够见到的两件体现时代特征的展品。2分
(6)法国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它是18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的纪念性建筑,其目的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请问法国大革命中颁布的反封建专制主义的文献是什么?请你举出这次世博会上能够看到的两项体现时代特征的科技成果。2分
(7)1992年意大利热那亚世博会的主题是:船舶与海洋,其吉祥物和标志上有“Colombo’92”、“500”字样,你知道这是纪念哪一历史事件吗?这一事件对世界历史有何影响?3分
(8)在上海世博会上你认为能够看到哪些方面的新发明和新科技产品? 2分2010年世博会选择在中国上海举行,这说明了什么?2分
材料一:大众牌汽车的部件来自四大洲的20多个国家,西门子5万多个产品的部件来自130多个国家。——引自岳麓版世界历史下册
材料二:有人评论当今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材料三:当今世界已真正步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化时代。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也不断增多。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3)材料三中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有哪些(任举一例,1分)?并说说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对策来应对这些“共同问题”?
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整理了以下资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①1954年第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②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③上海浦东开发区④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
材料二:如图
(1)请将材料一内容按其所属类别填在下列横线上。(填序号)
属于法制方面的是: 、
属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是: 、
(2)材料二图一中反映的是1979年秋小岗村农民喜获丰收的景象,这种结果源于农村哪一措施的实行?
(3)图二的“传奇”源于经济特区的建设,请问经济特区有哪些作用?(2点即可)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了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请回答:
(1)我国共有多少个民族?
(2)我国民族分布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3)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意义?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促进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央实施了那一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于右任是参加辛亥革命的国民党元老。在1962年1月24日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
(1)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意愿?
(2)为实现材料中的意愿,许多人作出了努力,请写出1978年以来为此做出重大贡献的三位人物?
(3)谈谈今天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阻力?(2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