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l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
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经常会聘请职业答辩家撰稿,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庭的恻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入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① 陪审法庭是雅典司法机关② 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情感
③ 法庭审判聘请律师已成惯例④ 法官审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2007年9月27日,上海中共“一大”会议纪念馆首度正式对公众展出由中、俄、蒙三国学者共同发现的中共“一大”“第15人”——共产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的照片与真实生平资料。这一珍贵历史资料最能说明
A.中共诞生后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 | B.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以俄为师” |
C.中共诞生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帮助 | D.马克思主义指导了中共的诞生 |
1894年7月11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
A.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 | B.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 |
C.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和 | D.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 |
台湾学者柏杨比喻得好,清朝就像一个被晚期癌症击败的老拳师,在观察强大对手优点的时候,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柏杨的比喻
A.肯定了西方工业资本主义的优势 | B.指责了当时资本家引进机器的做法 |
C.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深刻根源 | D.批评了当时的“中体西用”观念 |
唐代诗人白居易《朱陈村》:“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亲疏居有族,少长游有群。”反映了中国村落主要特点是
A.姻亲纽带 | B.长幼有序 | C.聚族而居 | D.亲疏有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