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 B.中华民国建立 |
| C.抗日战争爆发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经济困境从此不再把人们排斥在政事管理之外”。实现这一局面应归功于( )
| A.苏格拉底 | B.梭伦 | C.克里斯提尼 | D.伯利克里 |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25亚士的罚金。”有一天某人的葡萄蔓被砍了,告到法官那里。法官因他告的是葡萄蔓被砍,而不是树,就不予受理。此案例主要体现《十二铜表法》带有( )
| A.习惯法的特征 | B.公民法的特征 |
| C.万民法的特征 | D.自然法的特征 |
马克斯·韦伯在论述某一制度时说:“……全面推行,成为世袭君主的一种手腕,用来阻止一个孤立他的等级的形成,否则这个等级会按照藩臣和内阁的作法垄断所有的官俸……追官逐禄者的竞争排除了联合为封建性质贵族的任何可能性;任何人,只要能证明自己是受过教育的合格者,都能济身俸禄补缺等级。”下列表述,与此制度相吻合的是()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
| B.“寒素洁北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
|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
|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
《礼记》云:“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见古时婚姻 ( )
| A.强调夫妻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
| B.重视传宗接代,具有宗法色彩 |
|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
| D.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