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的某物理学理论评价说:“这一发现成为20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材料中的“这一发现”
A.说明了物体空间和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
B.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
C.说明了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运动和本身的分布状态 |
D.与物理学界长期信奉的“自然界无跳跃”的原则是不一致的 |
“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一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一国两制”原则 |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 |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 |
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
根据中国现代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实行了特殊的政策,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的共同点是:()
A.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
D.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
在长征途中,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革命危亡,中国革命能够转危为安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 |
B.国民党放弃了对共产党的进攻 |
C.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逐步变得成熟起来 |
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放松 |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提出“我们不要战争,我们要土地”的口号,在后方按现有成年男子分得土地,前线参战的士兵担心失去分得土地的机会,离开军队逃回家分土地,临时政府对德国的战争也难以为继了。此事反映了
A.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实行土地公有制 |
B.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对德国作战 |
C.此土地政策对结束俄国与德国的战争起了重要作用 |
D.布尔什维克和临时政府一致同意结束对德国的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