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由此引发了一场“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衰落,……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而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方舟《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英国、德国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表

  国别
时间
英国
德国
美国
1870年
32%
13%
23%
1900年
20%
17%
30%
1913年
14%
19%
36%

材料四:电灯以耀眼的光芒宣告,新的光源将使世界的面貌焕然一新,而在当时的英国,电灯的推广却遭到煤气照明公司的反对,千方百计保护已取得垄断地位的煤气照明。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开始于哪一事件之后?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怎样的的影
响?“荷兰和英国则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的含义是什么?
(2)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有何不同? (2分)导致这种殖民政策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并分析造成
这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世界反战和平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9世纪60年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材料二 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1)材料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影响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克伦威尔。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西斯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方殖民主义所实施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一脉相承,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及背景,国际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民族等矛盾和问题激化裂变,成为法西斯反动政权的重要理论资源和行动纲领,挂制了社会主要舆论。
材料二“民族主义”,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民族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战争有不解之缘。一方面,它不仅可以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力量,为弱小民族争取独立和主权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主义自身的狭隘性和排他性,往往客易把本民族利益建立在践踏或损害别族利益之上,导致扩张性的冲突或战争,成为强大民族征服与掠夺的理论指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中德国极端民族主义形成的“特定的历史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的双重含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雅典时代的欧洲人认为“真正的民主”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可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
近代杜会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其生命全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美)塞缪尔·享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1)根据材料分析欧洲人对“民主”认识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18世纪以来法国实践“真正的民主”的史实。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然役有轻重劳佚之不齐.人有贫富强弱之不一,承平既久,奸伪滋生。命官、形势占田无限,皆得复役,衙前将吏得免里正、户长;而应役之户,困于繁数,伪为券售田于形势之家,假佃户之名,以避徭役。……民间规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而避户等;骨肉不敢义聚,而样人丁。故近年上户浸少,中下户浸多,役使频仍,生资不給,则转为工商,不得已而为盗贼。
材料二免役之法,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盖免役之法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初年差役法存在的弊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对差役法的调整及调整目的。(9分)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始于事亲,终于立身。《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 “知父母告儿子不孝,官府就‘亟执勿失’。”秦末赵高和李斯假诏杀害扶苏和蒙恬,理由是“扶苏为子不孝”。
汉朝以“孝”治天下。汉武帝时“初令郡图举孝廉一人”((汉书,武帝纪》),以后成为制度。在基层乡官则设立“孝佛”管道德教化。
依礼尽孝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为推行“孝”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今社会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的积极意义。(1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