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物种形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
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因而可能导致新种的形成 |
C.经过突变的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能导致物种形成 |
D.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导致物种的形成 |
肺炎双球菌中的S型具有多糖类荚膜,R型则不具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多糖物质,能产生一些具有荚膜的细菌 |
B.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DNA的完全水解产物,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
C.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DNA,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
D.培养R型活细菌时加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能产生具有荚膜的细菌 |
下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
B.酶量增加后,图示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
C.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D.B点后,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加,曲线将呈现c所示变化
某小组进行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麦芽糖酶活性的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有关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物质浓度可代表麦芽糖或葡萄糖 |
B.曲线④和曲线②的数值来源于同一组实验 |
C.经过2min的反应,①②的反应速率相等且大于③ |
D.三组实验中,代表化学反应活化能最低的是曲线① |
甲醇本身对人体只有微毒,但进入肝脏后,在醇脱氢酶的催化下可转变成具有剧毒的甲醛。用乙醇治疗甲醇中毒的原理是让乙醇与甲醇竞争结合肝脏醇脱氢酶活性中心,从而减少甲醛产生。下列符合使用乙醇前(a)和使用后(b)醇脱氢酶反应速率变化规律的图是
说明:a—未加入乙醇时,该酶的反应速率与底物甲醇浓度的关系;b—加入乙醇后,该酶的反应速率与底物甲醇浓度的关系。Vmax—最大反应速率,[S]—底物甲醇浓度。
对下列曲线图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图(1)纵坐标可以是K+吸收量,横坐标可以是呼吸作用强度 |
B.图(2)纵坐标可以是酶活性,横坐标可以是温度 |
C.若图(3)中横坐标表示底物浓度,纵坐标表示反应速度,则①②可表示等量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度曲线 |
D.若图(3)中横坐标表示底物浓度,纵坐标表示反应速度,①表示正常情况下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关系,则③④可表示加入抑制剂后的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