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农业大学学生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lBXb(眼形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l,且该基因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在一起,如图所示。l在纯合(XlBXlB、XlBY)时能使胚胎致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棒眼雌果蝇(Xl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子代果蝇的表现型有3种,分别是棒眼雌果蝇、正常眼雄果蝇和 ,其中雄果蝇占 。
(2)将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用X射线处理后,性状没有发生改变。为检验其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a,用棒眼雌果蝇(XlBXb)与之杂交,得到的F1代有3种表现型如(1)题,从中选取棒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F2代。
①若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发生了新的隐性致死突变(该致死基因也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并与正常眼基因b始终连在一起),则F2代中雌果蝇应占 。
②若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未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则F2代中雌果蝇应占 ;并写出此过程的遗传图解。
请回答下列水稻育种的相关问题:
(1)水稻杂交育种是最常用的育种方法。其特点是将两个纯合亲本的______通过杂交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若这两个杂交亲本各具有期望的优点,则杂交后,F1自交能产生多种非亲本类型,其原因是F1在形成配子过程中,位于基因通过自由组合,或者位于基因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进行重新组合。从F2代起,一般都要进行连续自交提纯。
(2)水稻育种也经常综合应用多种培育种方法,如快速培育抗某种除草剂的水稻。从对该种除草剂敏感的二倍水稻植株上取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成幼苗。用 射线照射上述幼苗,然后用该除草剂喷洒其幼叶,结果大部分叶片变黄,仅有个别幼叶的小片组织保持绿色,取该部分绿色组织再进行组织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使染色体,移栽到大田后,在苗期喷洒该除草剂鉴定其抗性。对抗性的遗传基础做一步研究,可以选用抗性植株与敏感植株杂交,若F2的性状分离比为15(敏感):1(抗性),初步推测该抗性植株中有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14分)请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功能。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乙的分泌量的变化是;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的分泌量,原因是。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将会偏转次。
(7分)甲藻是我国东海引发赤潮的藻种之一,某研究小组探究pH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实验:
将生长旺盛的甲藻等量分成5组培养,各组藻液pH分别设定为6.0、7.0、8.0、9.O、10.0,在黑暗中放置12 h,然后在适宜光照等相同条件下培养,随即多次测定各组氧气释放量并计算净光合速率。将实验结果绘制成右图。
(1)除了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还可以通过测定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黑暗放置过程中,藻液pH会有所变化.因此在测定氧气释放量前.需多次将各组pH分别调到,这是控制实验的变量。
(3)若甲藻长时间处于pH为10.0条件下,甲藻(能、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据图分析并说明原因:。
(4)实验表明,甲藻光合作用适宜pH为6.0—9.0。但海水在该pH条件下,一般不会发生赤潮,原因是发生赤潮除了与pH、温度、光照强度等因素有关外,最主要还与海水的有关。
(5)研究小组进一步探究了温度对甲藻光合作用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甲藻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温度为25℃左右,当温度为9℃和33℃时,甲藻不能正常生长繁殖。请根据这些信息在右图中画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示意曲线。
某实验小组为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得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葡萄糖和氨基酸含量,尿素含量。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的产物。
(2)氨基酸的通式是。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其主要作用是作为合成的原料。
(3)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现有栗羽、黄羽和白羽三个纯系品种的鹌鹑(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ZZ为雄性,ZW为雌性),已知三种羽色与Z染色体上的基因B/b和Y/y有关,B/b与色素的合成有关,显性基因B为有色基因,b为白化基因;显性基因Y决定栗羽,y决定黄羽。
(1)为探究羽色遗传的特点,科研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
亲本(纯系) |
子一代 |
实验一 |
白羽雄性×栗羽雌性 |
栗羽雄性:白羽雌性=1:1 |
实验二 |
黄羽雄性×栗羽雌性 |
栗羽雄性:黄羽雌性=1:1 |
实验三 |
黄羽雄性×白羽雌性 |
栗羽雄性:黄羽雌性=1:1 |
实验四 |
白羽雄性×黄羽雌性 |
栗羽雄性:白羽雌性=1:1 |
①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亲本中栗羽雌性的基因型为ZBYW,黄羽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
②实验三和实验_______互为正反交实验,由实验结果出现栗羽雄性推测亲本中白羽雄性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2)科研人员从栗羽纯系中得到一种黑羽纯系突变体,并对其基因遗传进行研究。将纯系的栗羽和黑羽进行杂交,F1均为浅黑羽(不完全黑羽)。随机选取若干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统计F2羽色类型及比例,得到下表所示结果(表中结果均为雏鸟的统计结果)。
F2羽色类型及个体数目 |
|||||
栗羽 |
浅黑羽 |
黑羽 |
|||
雄性 |
雌性 |
雄性 |
雌性 |
雄性 |
雌性 |
573 |
547 |
1090 |
1104 |
554 |
566 |
①依据_________,推测黑羽性状的遗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依据__________,推测黑羽性状遗传与性别不相关联。
②若控制黑羽性状的等位基因为H/h,纯系的栗羽基因型为HHZBYZBY或HHZBYW,推测黑羽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上述实验中F2基因型有_______种。
③根据F2的实验结果推测,H/h与Z染色体上的B/b和Y/y基因存在相互作用,黑羽与浅黑羽出现是在_______基因存在的条件下,h基因影响_______基因功能的结果。
(3)根据上述实验,以黑羽雌性和白羽雄性杂交,可直接选择后代羽色为___________的雏鸟进行培养,作为蛋用鹌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