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①②表示神经元的胞体,A、B表示神经纤维,a、b、c、d为神经纤维上的4个实验位点。请据图回答:
(1)在保证神经完整的前提下,设计实验验证A是传入神经,方法步骤为(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b和实验位点c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a,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__次,则神经A为传入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__次,则神经A为传出神经。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的特点为__________,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
(2)a处接受刺激,可在__________(填字母)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兴奋时膜外电位为__________。
(3)假设①所在的神经元为抑制性神经元,②所在的神经元为兴奋性神经元,在a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后,d处兴奋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下图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生物体细胞中发生的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请分析回答:
(1)在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内,甲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
(2)乙过程中的碱基配对规律是__________;若乙过程的α链中腺嘌呤与胞嘧啶之和占碱基总数的54%,α链及其模板链对应区段的碱基中腺嘌呤分别占29%、19%,则与α链对应的DNA区段中鸟嘌呤所占的碱基比例为_________;在人体不同组织细胞中,相同DNA进行乙过程时的起始点_________(“都相同”或“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
(3)丙过程产物β链中的________________体现着相应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若在丙过程中的mRNA链上AUG后插入3个核苷酸,合成的多肽链中除在甲硫氨酸后多一个氨基酸外,其余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由此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图中涉及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丙过程,可以发生基因突变的是_________________;在人体内成熟红细胞、神经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中,能发生过程乙、丁而不能发生甲过程的细胞是__________;而在噬菌体内甲、乙、丙过程均不能发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薇甘菊是珠三角危害最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生态学家发现田野菟丝子能够有效防除薇甘菊,实地调查数据如下表所示(说明:引入前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引入后指样地引入田野菟丝子2年后;simpson多样性指数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高)。请分析回答:
(1)获得表中数据所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其关键是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薇甘菊对所处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最可能是______;不同地段的样地内,植物种类不同,这说明珠三角群落__________结构。
(3)与引入田野菟丝子之前相比,引入田野菟丝之后样地薇甘菊种群密度较________,这是由于菟丝子寄生于薇甘菊体表,导致薇甘菊种群的___________升高。
(4)引入田野菟丝子后,当地群落的物种种类及各种群数量都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_,引入田野菟丝子前后的该群落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_________________。
(9分)翟中和院士说:“我确信哪怕一个最简单的细胞,也比迄今为止设计出的任何智能电脑更精巧!”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其结构复杂而精巧:各组分间分工合作成为一个整体,使生命活动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自我调控、高度有序地进行。请回答:
(1)结构最简单的细胞属于_______细胞,与结构复杂细胞(如动物细胞)相比,它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___________。
(2)细胞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依赖于细胞膜完成,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_决定了其功能的复杂程度;细胞膜能够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选择,其结构基础是________的疏水性和____________的专一性。
(3)细胞核是细胞的调控中心,这是因为细胞核是_____的场所,决定着细胞的代谢与遗传;细胞核与细胞质问通过______相通,完成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
(4)从结构上看,细胞具有高度统一性,如所有细胞都具有___________(结构);不同细胞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细胞器的种类与数量上,如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__。
夏季涨水,河边被水淹没的马铃薯田中马铃薯块茎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大量乳酸,乳酸能刺激鳙鱼前来觅食。
(1)上述事实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功能)。能产生乳酸的细菌与马铃薯细胞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2)利用豆渣接种乳酸菌生产鳙鱼饵料并进行效果测试的相关实验见下表(a~d表示实验步骤)。请回答。
实验一饵料制备
发酵罐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a加入培养液 |
煮沸后冷却的豆渣培养液各10L |
|||||
b接种菌液 |
10ml |
20 ml |
30ml |
40ml |
50ml |
X ml |
c发酵培养 |
43℃及Y环境下培养4天 |
|||||
d成品处理 |
倒出发酵罐溶液,烘干成粉末并装袋,编号为1~6号 |
实验二效果测试
b |
每天同时向6个实验池中对应投喂等量且适量的成品1~6号饵料 |
c |
5天后测定相关指标:。 |
①实验一中自变量为。X可以设为或,作用分别是
和。
②豆渣需要经过煮沸处理,目的是。Y为。
③实验二中c的指标可以为。
图甲与图乙分别示培育三倍体西瓜的两种方法。请回答。
(1)甲中的西瓜植株减数分裂形成花粉的过程中,着丝点分裂的时期是。a包括原生质体分离及融合等过程,所用到的试剂有,融合过程依据的原理是。
(2)乙所涉及的变异原理是,四倍体西瓜植株群体(属于、不属于)不同于二倍体西瓜的新物种,理由是。
(3)假定二倍体西瓜显性红瓤与隐性黄瓤性状分别由R与r基因控制。若二倍体西瓜幼苗的基因型为Rr,则乙中四倍体植株产生配子的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获得的所有三倍体西瓜植株中 RRr个体所占的比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