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分南京是我国一座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阅读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建立的两个政权的名称及其性质。(4分)
(2)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南京颁布的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两部著名文献。
并结合两部文献的内容.简析其性质(6分)
(3)这两部文献最终的结局如何?导致这些结局的共同原因有哪些?(3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11分)17—18世纪的世界正处在急剧的变革之中,东西方几乎同时产生了反映此种变革的启蒙思想。在西方,伏尔泰、孟德斯鸠以及卢梭是代表;在中国,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但其历史结果迥然不同,欧洲的启蒙运动成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化迈进;而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列出17—18世纪中外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各一例。(2分)
西方:
中国:
(2)为什么“明清之际中国的启蒙思想只存留在思想家的著作之中,并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变革”? (3分)
(3)中国近代的思想家是如何寻找思想武器来推动社会变革的?(6分)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2)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推动“生气勃勃的新欧洲”“崛起”的政治、经济因素主要有哪些?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请归纳这一时期中国人“看世界”的角度或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别涌现出哪些重要的政治派别及其主张?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

(金山中学08-09上高三摸底考试21题)(9分)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是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对中国近代化起来积极的推动作用。
(1)简述三位历史人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自的政治主张。简要分析其政治主张的进步性与局限性。(7分)
(2)辛亥革命后康有为的思想转为保守,成为保皇派;孙中山则把旧民主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爆发;陈独秀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从三位历史人物的思想变化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作用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15分)近代以来,如何准确认识、评价、吸纳西方文明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人面前的一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中国被强行开放的初期,人们视洋货为“奇技淫巧”,视洋人为“夷人”,如果参与“夷务”,马上“为同乡、同列所不齿”,学习西方则是“拜异类为师”。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有一部分中国人接受了糖果、点心、汽水、啤酒等西式食品。“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家庭不用一些进口洋货,——假若不用棉织品。至少要用煤油作室内照明之用,或者欧洲制造的,迎合中国人嗜好的不胜枚举的某些小东西”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态度的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指出变化的原因。(5分)
材料二义和团运动不仅“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甚至“洋灯、洋磁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经过义和团之后,崇拜外国的心理便一天高过一天。一度出现了“大江南北,奠不以洋为尚”的“盲目崇洋”的风气;但男一方面也引发了国人对这些行为的反思,人们不再是盲目地、简单地排斥西方物质文明,而是在承认西方物质文明优越的前提下。试图将利权从洋人手中夺回,套用当时的话说,就是“文明排外”。
——《西方物质文明与晚清民初的中国社会》载《文史知识》
(2)义和团运动前后,国人对待西方文明有哪几种态度?试选取其中最进步的一种说明其积极意义。(6分)
材料三孙占元认为,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经过了近代观念转换、近代企业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吸纳,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沿着这三个层面向纵深延伸的。
——《近代中社会发展脉络纵论》(栽《江西社会科学))
(3)试依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4分)


(2008年10月广东省中山一中高三第2次统测27题)阅读下列材料。
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的“自强”运动。……用当时一位改革者的话来说,“中国应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但仍保持中国的儒家道德至尊地位。”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西方化不可能是一个不彻底的过程,要么完全照抄,要么全盘否定。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因此,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第二次失败”和“‘自强’运动”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中有“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观点,请结合中国近代前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你是否同意作者“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的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