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
材料一 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列传》
材料三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明太祖实录》
材料四 所谓天子者,执天下之大权者也。其执大权奈何?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而权乃归之于天子。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董仲舒对君权的论证体现出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论证对儒学命运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概括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两位君主的相应解决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材料四中顾炎武思想的产生原因。
(4)有人说:顾炎武与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具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请依据材料四和材料一说明理由。
去年是一战爆发一百周年,下列是某同学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分析,结合史实填写完整。
(1)两次世界大战不同点的比较
一战 |
二战 |
|
加速战争爆发的因素(各举一例) |
||
战役(各举一例) |
||
性质 |
||
胜利原因 |
协约国力量大于同盟国 |
(2)两次世界大战相同点的比较
一战 |
二战 |
|
战争爆发的因素相同 |
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
都改变了世界格局 |
两级格局 |
|
都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 |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
(3)战争充斥着历史,当今世界依然存在很多导致战争的因素,如日本单方面购买钓鱼岛,引发中日之间的矛盾。结合所学,谈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实施之皆越权力,视为非法权力。(2)国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材料二:“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
材料三:“人们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请回答:
(1)材料一出自什么文件-2分?这个国家颁布这一文件的目的是什么-2分?它的颁布有什么标志意义-2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是什么文件-4分?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什么机构制定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8分
(3)从这些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反映出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如何?-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清朝GDP(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近1/3,却被4000名英国“东方远征军”攻破虎门,当时英国的GDP只是世界的1/20,1895年大清帝国的GDP比日本高9倍,仍惨败于甲午战争。
——《环球时报》
材料二
材料三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中国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近代史上清朝在历次对外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现状,其历史的转折点与材料二反映的史实有很大关系,结合材料二回答促进这个转变的因素有哪些?
(3)三十年前,我党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国内外有利因素主要有哪些?
(4)材料二和三分别概述了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那些伟大成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近代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依据所学历史知识,归纳总结近代四次重大的探索。
梦想 |
重大探索 |
代表人物 |
探索层面 |
主要影响(意义) |
自强求富梦 |
① |
李鸿章 |
器物层面 |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
变法强国梦 |
戊戌变法 |
③ |
⑤____层面 |
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
民主共和梦 |
辛亥革命 |
孙中山 |
⑥ |
|
② |
新文化运动 |
④ |
思想层面 |
促进了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 |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西方步入近代的时间远远早于东方,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近代史的起止时间大约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从14世纪到17世纪,地中海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而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掠夺,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17世纪到19世纪,资本主义通过革命或者改革,相继在欧美国家和日本取得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1)依据材料,指出17世纪以前对资本主义产生起推动作用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举出17世纪到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取得政权的典型历史史实。
材料二1793年,英国政府全权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向清朝提出通商贸易的要求,乾隆帝以不合祖制为由予以拒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回信中说:“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能,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2)材料二反映出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就该政策的利与弊,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三 起自19世纪中叶的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之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切入到文化心理层面———《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开端的标志及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和“文化心理”而发起的两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