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
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
C.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
D.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均发生较大变化 |
康有为认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主张“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其意图是
A.彻底否定“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观念 |
B.完善“中体西用”思想以维护传统体制 |
C.以“中西会通”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
D.以“中西会通”传播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
以下言论属于郑观应的是
A.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
B.民间有能纠集公司,精心制造者,地方官……即应奏明国家,为之保护 |
C.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日开民智,三日兴民德 |
D.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 |
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一次战事的评价为:“从那一天起,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A.A | B.B | C.C | D.D |
19世纪后期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统计表(单位:公担),以下表格反映了当时中国
年代 |
茶叶 |
蚕丝 |
大豆 |
棉花 |
1871 -1873年 |
1 ,022, 159 |
37 ,529 |
57 ,506 |
8 ,486 |
1891 -1893年 |
1,055 ,064 |
59 ,946 |
760,522 |
290,417 |
①外贸的顺差逐渐扩大②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③逐渐被卷人世界市场④成为世界茶丝最大出口国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1843年11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指示赴中国的使团:“您的目标应是为法国的航运和贸易获得相同于英国的一切利益。”此时英国在中国已获得的“利益”包括
①政府有一名公使久驻节北京②由驻华领事对侨民实行司法管辖
③在中国东南五个重要口岸通商④商船在长江各通商口岸自由航行
A.①③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