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 )
| A.资本主义已过时 | B.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
| C.要求革命改变现状 |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下列历史事件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 |
| 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南京条约》 |
| C.温州被设为通商口岸——《烟台条约》 |
| D.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 |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 A.“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B.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
| C.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
| D.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注: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
|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
|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
|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06年,周王在封鲁公至鲁时,除分给他殷民六族,还“分之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封康叔于卫时,不但确定封疆的四至界限,而且“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并教导他“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可见分封制在当时()
| A.传播了周文化 | B.妥善安置了殷商遗民 |
| C.拓展了疆土封界 | D.稳定了诸侯王的统治 |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俄亥俄州的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对经济的破坏十分严重 |
| B.使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
| C.引起了政治危机 |
| D.促进政府调整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