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整个黄淮海平原而言,自公元1470年至1979年的510年中,有491年遭受不同范围的旱涝灾害。无旱涝的年份只有19年,占总年数的3.7%.这种持续不断和反复出现的各种灾害,对黄淮海平原的经济发展起着严重的抑制作用,当地粮食产量年均每亩不到100公斤。黄淮海平原的农民世世代代在灾害饥饿中挣扎。
1846—1910年江苏、安徽两省之淮北地区历年灾荒总表
省别 |
灾害年数 |
灾区 |
灾别(某种灾害发生的年数) |
|||
水 |
旱 |
虫 |
风 |
|||
江苏 |
53 |
2853 |
49 |
38 |
2 |
10 |
安徽 |
43 |
1769 |
40 |
35 |
19 |
23 |
——摘编处邹逸麟主编《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
材料二 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由于蒸汽机的作用,工厂将得以汇合集中起来形成一些巨大而黝黑的工业城市。蒸汽机使无穷的烟云飞翔在这些城市的上空。曼彻斯特和附近的一些小城市,到处都弥漫着煤烟,在煤烟的侵蚀下,原来漂亮的红砖建筑物都变成了黑砖,给人一种特别阴暗的印象。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工业城市没有一个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典型的就是伦敦的泰晤士河,由于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得本来清澈宜人的“母亲河”变成了奇臭无比的污水河。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三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也使人类陷入了生态危机。人类通过反思工业文明的局限而呼唤生态文明,这就需要一个新的经济方式,随着发展诞生了知识经济。与工业文明无限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好循环的基础之上。
——摘编自佚名《知识经济与生态文明》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农耕经济和近代工业经济的局限性,概括指出近代苏皖淮
北地区贫困落后的原因。(5分)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知识经济兴起的原因。据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论证三种经济形态的特征。(10分)
现代世界的形成
材料一:20世纪部分大事年表
年代 |
世界大事 |
1914~1918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年1月~6月 |
巴黎和会 |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
B |
C年 |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
1937年7月-1945年9月2日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1945年10月 |
D |
20世纪四五十年代 |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
1960年 |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
1946~ E年 |
美苏阵营冷战 |
1993年 |
欧洲联盟建立 |
1994年 |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第二年1月1日开始运作。 |
1997年 |
爆发 F金融危机 |
材料二:1990-1999跨国兼并金额及年增长率
项目 |
金额 (亿美元) |
年增长率 (%) |
|||||
1990 |
1999 |
1986-1990 |
1991-1995 |
1996-1999 |
1998 |
1999 |
|
跨国兼并 |
1506 |
7201 |
26.4 |
23.3 |
46.9 |
74.4 |
35.4 |
(转引自陈继勇 肖光恩:《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三:20世纪是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革命性突破的时代,由此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结构基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的崩溃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以及在此基础上现代民族国家普遍建立。
(1)请在材料一中字母所在位置填写适当的文字。
(2)材料二提供了哪些信息?
(3)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现代世界形成的认识。
1862年,日本藩士搭乘“千岁丸”前往上海考察。“千岁丸”抵沪之时,正值太平天国进攻上海,藩士们争相前往前线观战。在参观了李鸿章的淮军之后,高杉晋作评论道:“铳炮尽中国制,而甚不精巧,兵法与器械皆无西洋”。峰洁认为,这样的兵“我一人可敌五人”。名仓予何人说:“夫今以清国之弱兵,且以旧来之拙劣火器,与西虏(指西方)战而亦有取胜之时,何况以本朝武勇之兵,采用西虏之猖獗并军舰之制,此所谓如虎添翼,则西虏之猖獗不足深忧也”。
请回答:
(1)藩士在上海考察时的日本处于何种情形?
(2)明治时期的哪些政治策略及措施与此次考察的收获密切相关?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后总有可循之规律、可解之因果。请在下表中填入适当的文字。 (共14分)
历史之“因” |
历史之“果” |
|
甲骨文的发现释读与后世文献的相互印证。 |
① |
|
② |
逐渐形成古罗马的“万民法” |
|
③ |
![]() |
15世纪末16世纪初,非洲、美洲遭受空前的殖民掠夺。 |
德国宰相俾斯麦实施“铁血政策” |
④ |
|
⑤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
|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两极分化。加上其它现实的、偶然的因素 |
⑥ |
中世纪的西欧城市
12世纪末,伦敦有4万左右人口,是不列颠诸岛最大的城市和整个西北欧的首要商业中心。英国许多主教、修道院长和公爵都在城里有房子,国王在威斯敏斯特西区的宫殿里处理大部分事务。伦敦有139座教堂,每小时都能听到钟声。
伦敦的街道非常窄小,大部分都未铺上石板,整天都挤满了人、狗、马和猪。街道两旁排满房屋和店铺,大多数都是木结构的,在缝隙处填着稻草。泰晤士河上的木桥被替换成石桥;街上有清洁工每天清除垃圾;城里还有英国唯一的排水系统,街道中心有排水沟。12世纪早期,城里甚至还有了一个公共厕所。
一位叫William fitz Stephen的伦敦市民在1175年这样赞叹道:“伦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笃行着基督的教诲;它拥有坚固的城防以及自然优美的环境;市民以它为荣耀,女人含蓄有礼。”而一位12世纪的法国犹太商人对一位即将前往英国的朋友如此警告说:你到英国之后,若要经过伦敦,就赶快穿过去……世界上任何污秽邪恶的东西在那里都找得到。……如果你不想和作恶的人住在一起的话,就别住伦敦。
从上述三段描述12世纪伦敦的文字中,了解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大致面貌。请据此回答:
(1)12世纪的伦敦具有哪些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
(2)透过这三段文字,运用所学,写出你认识西欧中世纪历史的思路。
英国崛起
材料一 “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
——《大国衰落之鉴》
材料二以往的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一向认为西欧的发展道路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意义(包括对中国)。所谓西欧道路其实主要是英国模式,其核心即工业革命体现的经济变革。但近年欧洲经济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证明,英国模式有其特殊性。与历史上的欧洲中心主义者们不同,彭慕兰(按:美国汉学家)承认所谓的“英国模式”不能成为唯一标准、甚至不能被视为“标准”,他进而指出:“英国模式”的形成,是欧洲在与其他地域、其他经济模式的联系和互动中才可能的,彭慕兰这种在广泛的世界联系中观察欧洲的视野,代表了欧洲史研究的巨大进步。尽管如此,在彭慕兰看来,英国在19世纪的兴起还是具有必然性,也正因为“现代性”恰恰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只是发生在英国,所以它才可以被称为一种“模式”。例如,他反复指出:公司式的资本营运方式、战争贷款的债务方式和以贸易和机器生产“节约资源”、特别是节约土地和人力资源的方式,这三者确实是欧洲、特别是英国才具备的极其特殊的经济——政治创制,——而且,这些制度早在工业革命之前都已经存在于英国,尽管它们只是通过工业革命才得以壮大成熟。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问题:
(1)试述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有哪些表现?
(3)你是如何评价材料中关于“英国模式”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英国模式的普遍性或特殊性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