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甲组同学用在空气中燃烧镁带的实验来探究,乙组同学用图二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同学待镁条燃烧后,称量留在石棉网上固体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镁条的质量要轻。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经过分析后,该组同学在燃烧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夹持的镁条完全燃烧并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则称得的质量和原镁条质量比 (填“相等”或“变大”或“变小”),请你解释原因: 。
(2)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组同学实验现象是:天平 (填“保持平衡”或“向左偏转”或“向右偏转”)
(3)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获得的启示是 。
18世纪中期,为了解释燃烧现象,有人提出了“燃素说”,其主要观点有:
①燃素是一种构成火的元素,火焰是自由的燃素,燃素能透过一切物体。
②一般条件下燃素被禁锢在可燃物中,是物体的一个成分。
③燃烧是可燃物中物体同燃素分解的过程。
(1)将汞装入密封容器中,置于火炉上加热,容器内形成丁质量增加的红色物质。请以上述燃素说的主要观点来解释质量增加的原因。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也做了加热汞的实验(装置如图),他在实验前后称量了容器及其中物质的总质量。结果发现: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且汞变成红色物质(后知是氧化汞)增加的质量等于容器中空气减少的质量。之后,拉瓦锡还将反应形成的氧化汞加强热,使之重新释放出气体,并将该气体与原来容器中剩余的气体混合,发现混合气体的性质与最初的空气相同。根据上述资料,回答:全品中考网
①拉瓦锡实验是否支持燃素说,并说明理由。
②拉瓦锡实验中氧化汞受强热释放出的气体是。
③拉瓦锡在实验中,均对反应前后的容器及其中物质的质量进行了称量,体现了他
对规律的重要认识。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一种叫“富氧水”的高价饮用水,它是以饮用水为基质,加压充入氧气制得。节目中对“富氧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富氧水”富含氧分子,活性强、易吸收。喝水后氧气通过胃肠绒毛细胞膜直接进入细胞,能有效补充体内的氧,在细胞内分解各种营养物质产生能量。
观点二:“观点一”违背科学常识,是概念炒作,在“忽悠”消费者。
(1)石田教授曾对富氧水的效果进行研究。他以10名学生为对象,让学生在不同时间分别饮用350毫升普通水和富氧水,但不告诉学生喝的是哪一种水。学生喝完水后被要求运动15分钟,然后由研究人员测试并比较反映他们心率和耐力等生理指标,结果无明显差异。
石田教授研究的主要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选填“查阅资料”、“建立模型”或“对比实验”)
(2)人应该是由_________________系统吸收氧气。右表是人在呼吸时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比较。平静状态下,如果一个人每次吸入与呼出时的气体都是500毫升,氧气的密度为1.4克/升,根据表中信息,可求得呼吸1次人体可吸收氧气____________毫克。因此呼吸1分钟(16次)人体吸收的氧气相当于28 瓶500毫升富氧水中的溶氧量。
(3)依据(1)(2)的分析和所掌握的科学知识,你支持哪种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汽车已成为许多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行车安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汽车安装安全气囊可以有效保护乘车人员,在车辆发生碰撞的瞬间,安全装置通电点火,使其中的粉末迅速分解释放出大量的氮气,形成气囊,该粉末由Fe2O3固体和化合物甲组成,加热13.0克化合物甲,完全分解生成8.4克氮气和单质乙.单质乙可在高温隔绝空气的条件下与Fe2O3发生置换反应,有Na2O生成。
(1)化合物甲的化学式是;
(2)Na2O可与空气中的两种氧化物通过化合反应转化为碳酸氢钠(NaHCO3),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我们知道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竖列(族)中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ⅦA族 |
元素组成的物质 |
||
单质 |
化合物 |
||
F |
F2 |
HF |
|
Cl |
Cl2 |
HCl |
HClO HClO2 HClO3 HClO4 |
Br |
Br2 |
HBr |
HBrO HBrO2 HBrO4 |
I |
I2 |
HI |
…… |
(1)根据表中规律.在表中横线上写出物质的化学式;
(2)将表中含氯元素的物质.按氯元素的化合价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氯化钙在生活中常用作干燥剂、融雪剂,在工业上可用于制造防冻液等。某工厂以石灰石为原料生产二水化钙()的流程如下。原料石灰石中含有杂质主要是
、
和
。
(1)石灰石粉溶解时,Al2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加入BaCl2除去的杂质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加入Ca(OH)2除去的杂质离子
是________。
⑶检验“滤液”酸碱性,如果显碱性,还需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提高产品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