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肌肉运动的奥秘

【资料一】肌肉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肌纤维"则是组成肌肉最基本的"单元",肌纤维中,除了有细胞必备的配置外,还有大量的"肌丝",也就是肌蛋白。肌丝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造成肌纤维的伸缩,而不计其数的肌纤维发生伸缩,就是肌肉的收缩与舒张。

【资料二】物以类聚,"肌"以群分,肌肉根据"工作需要",有着不同的类型,其特点如下:

类型
位置
运动特点
肌纤维特点
骨骼肌
大多位于四肢,躯干等部位,
可以看到和感觉到。
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同时又大多依附在骨骼上,靠牵引骨骼而产生运动。
是所有肌纤维中最长的,能达到40毫米。
平滑肌
人体的消化系统,血管,膀胱和呼吸道中,看不到,也感觉
不到。
收缩舒张自发进行,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
长度较短,只有20-300微米。
心肌
只存在于心脏,看不到,也
感觉不到。
不受人的意识控制,但又能快速收缩
直径比骨骼肌粗,排列成网状

【资料三】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它从一丝纤维开始,到最后组成一块肌肉,并不是简单的堆积.捆绑,而是"逐级累加"--每条纤维的外部,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N条肌纤维平行排列在一起集合成纤维束后,又会有一层结缔组织膜把它们紧紧裹住,而这些纤维束再聚到一起,还会再有一层膜来包裹。如此便形成了肌肉块。这样一层一层分级包裹,就如同生产钢缆时,从钢丝到钢缆的制作过程,可以让组织的负荷强度最大化。

【资料四】肌肉运动时,如果氧气不足,葡萄糖代谢产物就会变成乳酸,如果肌肉持续强力收缩,导致血流中断,乳酸就无法被快速代谢,量大了就会刺激神经,产生酸痛感。等停止运动一分钟左右,这种感觉就会消失,而运动过后的肌肉酸痛,其实并非主要由乳酸造成,而是因为肌肉长时间"闲置",突然大幅用力,造成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受损,也就是俗称的"肌肉拉伤",只不过拉伤程度较低,感觉与乳酸堆积类似。当然,肌肉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自我修复这种"肌肉拉伤"的。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

1.

下列说法与上面资料提供的信息不符的一项是(

A. "肌纤维"是组成肌肉最基本的"单元",其中含有大量的肌蛋白。
B. 肌肉根据人体运动的需求,分为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
C. 骨骼肌纤维比心肌纤维长度要长,直径要大。
D. 肌肉运动时如果氧气不足,葡萄糖代谢产物就会变成乳酸。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资料一的说明对象是肌肉,其基本特征是受神经支配可以发生形变。
B. 资料二中运用"大多""只"等词语,使表达更科学准确。
C. 资料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的介绍了骨骼肌是如何组成的。
D. 资料四用并列式结构介绍了运动中和运动后产生酸痛感的不同原因。
3.

阅读链接材料,根据上述资料内容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由于学习紧张,小张同学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有进行锻炼了,星期日突然打了一场篮球,结果第二天就浑身肌肉酸痛。

小张第二天浑身肌肉酸痛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避免出现第二天肌肉酸痛的现象,小张应该怎么做?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②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③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④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⑤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⑥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⑦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⑧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⑨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⑩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⑾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⑿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⒀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解释文中的词语。
慷慨()油然而生()
感慨万端()依稀()
用“//”划分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探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一句对人物进行了_________描写,生动而传神。
本段文字的第①句与第⑿句从意思表达上来看,显然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的写法,而本段文字内在结构上则鲜明地表现出___________的思路特点。
问题探究。
①“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一句中,“这种
感情”到底指什么?而学生们被什么“感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联系时代背景,说说“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一句中“年轻的新派人”该作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请说说“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
眼睛”一句表达的意思。(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当这个女主角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来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轰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狂暴的掌声。
②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③他们看得入神。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随着剧情的发展,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了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潮在涨;没有谁能控制住它,这个一度平静下来的人海又忽然膨胀起来了。戏就在这时候到达顶点。我们的女主角也就在这时候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立起来,真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女主角面前。观众和她打成一片。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 (《看戏》)
给第①段“□”处选择标点正确的一项()

A., 。 : ! B.; , : !
C.; 。 , 。 D., , : 。

请找出第①段划直线句子里的本体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作家写表现
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文段①划波浪线句子的句意______________,并用一个贴
切的词语替换“似乎”一词______________。
将“歌词”比喻为“珠子”,请在原文中找出一个能准确形容“珠子”特点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回音”是如何产生的?试分析“回音”里的具体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第①段用“//”划分层次:
分析第②段一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中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区分第③段中两个“这时候”里所代表的不同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区分第③段中两个“舞台”的不同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准确写照女主角精彩表演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之相呼应的观众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选三个语段几次写到“人海”,试分析其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概括三个语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阅读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占领它。
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1)满腹经纶:
(2)惊愕:
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不超过4个字,4分)
(1)(2)
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弟子们的回答让哲学家满意了吗?为什么?
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课内语段阅读
①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②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③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④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⑤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获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给选段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1)分层:①②③④⑤
(2)层意:
选段中几个加点的词语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1)“他们”是指:
(2)“此”是指:
(3)“它”是指:
(4)“这些”是指:
第①自然段两个句子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本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答:
“大多数情况下”、“往往”、“任何”等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有人“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对不对?为什么?

你对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这些人了解的有多少?选择其中的一个说一说他的情况。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曾在一个年迈的富人家做过钟点,恭恭敬敬地,每天除了搞卫生还有半个钟头的“陪读”任务。一天,我把花瓶与笔筒的位置弄反了,他大发雷霆,骂我是笨蛋……
②,等到他要我读一段故事给他听时,我想起了一个台湾朋友讲过的来自南太平洋的见闻——所罗门岛上的一些土著,如果树木长得过大,连斧头都砍不了时,他们会对着树木集体叫喊,直到树木倒下为止……喊叫扼杀了树的精灵。
③刀棍、石头会打断我们的骨头;尖酸、粗鲁的言语,会刺伤我们的心。④年迈富有但性格怪僻的老人听完我的故事,不说话了。当我把咖啡送了面前,准备为他加块糖时,他第一次慈祥地抬起头,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
⑤由此,我想起另外一幕:一个幼儿园的老师恨透了一个顽皮捣蛋的男孩,她问全班小朋友:“他像不像一头笨猪?”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稚声稚气地齐声回答说:“像!”
⑥我想,那个顽皮的小朋友,肯定会一辈子记住这一句恶毒的话,而这也意味着,他心灵所受的伤害,可能伴他一生。
⑦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
解释文中的词语。
土著()扼杀()
怪僻()天真无邪()
第①段中“我”挨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原因暗示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刻画出“年迈的富人”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第③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重在表达_________________之意。
第④段写老人的性格由_________变为_________。之所以产生这一变化,是因为_____ 
第④段中老人说:“不,你已为我加了糖!”“糖”到底指什么?
第⑦段“舌头是柔软的,但也是刃血的刀;稍有不慎,就会伤人”,其中“舌
头”一词的含义是:___________;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形象地告
诉我们说话交流时一定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话是一门艺术,会说话是一种修养,请写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事例来。

请你从知识的积累中找出一句有关“说话”话题的名言来: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